编者按:
防青少年网络沉迷项目是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资助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开展的专项课题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整合网络成瘾、游戏沉迷、手机依赖、社交媒体沉迷等相关概念,提出网络沉迷的新界定和测评指标体系,通过调研摸清我国城乡青少年网络沉迷基线状况及重要影响因素,针对防沉迷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建议,日前已陆续发布关于短视频的相关研究成果。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迷恋短视频?
作者:防青少年网络沉迷课题组
王新波、朱耀秀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里,几乎每天都能见证新产品的诞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数智产品,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见多识广的当代青少年并不会将每一款新产品都同等视之。
近年来,青少年心目中为数不多的公认“爆款”应该非短视频莫属。短视频一经诞生即成为网民的“新宠”,而且持续走红、热度不下,甚至获得跨性别跨年龄跨国界的一致“热捧”。
短视频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魔力,除了其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等特征可以很好地契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多样化需求外,一定还有其可以独步天下的“武林绝技”。
对此,心理学者、传播学者,乃至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究,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示了短视频令人着迷的奥妙所在。接下来,我们对其五大法门进行一一揭秘。
一、沉浸式平台迎合青少年个性化兴趣口味
对于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短视频的原因,研究者蒙塔格和黑格利希提出了一种提供初步答案的观点:通过“单列+全屏+自动播放”的平台设计,社交媒体公司创建了一种高度身临其境的服务,旨在尽可能长时间地吸引用户的注意[1][2]。
由于长时间的用户停留,社交媒体公司可以根据“数字足迹”深入了解其用户的心理特征,向用户 化推送符合其个性化口味的信息,长期以往,用户在短视频APP的时间投入越多,平台获取的信息越 ,推荐的视频内容更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点,这种沉浸式平台设计迎合了青少年个性化的兴趣口味[3]。
同时,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中“猜你喜欢”提示、个性化的新闻提要、无休止的滚动、阅读收据等设计元素,进一步强化了让青少年沉浸其中的可能性[4]。
二、“技术多巴胺”激发青少年追求持续快感
有趣的视频内容、全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是短视频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然而,能够让青少年产生迷恋短视频的深层机制,则是短视频平台设计者对“技术多巴胺按钮”的掌控。
神经科学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递质,当大脑期望得到奖励或产生新的知识时,它就会释放出来[5]。多巴胺的作用机制给了一些技术产品以操控人的行为的能力。
正如脸书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SeanParker)指出的那样,脸书的工程师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者评论时,你就获得了一次“多巴胺的冲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的设计者已经很好地研究了这个按钮,他们通过“算法推荐”“奖赏反馈”等上瘾机制设计,导致用户在线时间大幅增加[6]。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脑里负责底层感官直觉感受的部位被称为“系统一”,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皮质被称为“系统二”。“系统一”的工作总是更加迅速,会 时间接受刺激的到来,而“系统二”则会慢半拍[7]。
所以,当青少年打开短视频的瞬间,勾人眼球的画面和充满张力的背景音乐,会首先刺激大脑产生愉悦,接着才会去理性思考视频的内容。
当他们看完一个短视频之后,系统甚至不等他们做出任何反应,马上会根据他们的喜好,自动推送给他们一个类似的短视频,让他们的视觉快感尽可能长地延续下去,陷入低投入的满足感中。
当大脑在适应了这种刺激之后,会产生耐性,多巴胺分泌会减少,但大脑的需求并不会减弱,因此只会选择更长时间的沉迷其中,获得与之前相等的观感。
三、代偿性满足契合青少年的娱乐、信息和社交多方面需要
很多研究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青少年迷恋短视频行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使用的经典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使用某一种媒介的背后必定有其自身的需求和动机做驱动,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产生的使用行为。
每个迷恋短视频青少年的背后,都有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乃至无法实现的个人价值,他们情愿消费人造的美好刺激。
有研究者通过使用和满足理论来解释青少年对抖音的使用行为,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是对逃避主义的需求预测了抖音的内容消费,即青少年通过使用社交媒体来逃避或缓解日常压力[8]。
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有心里话藏在心里谁也不说、没有交流对象的中小学生,接触短视频的比例 ,达到70.0%。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通过短视频可以获得交流的满足感。
调查同时发现,感到孤独、心理上有压力、对未来迷惘和学习负担重的学生接触短视频的比例 。这说明他们通过使用短视频来缓解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使心情得到放松。
有研究者认为,娱乐需求、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会触发青少年群体的依附感,进而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短视频成瘾[4]。
也有研究者认为,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加上对青少年多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产生较强的用户黏性,容易让青少年过度沉浸而导致沉迷[9]。
四、引发错失恐惧,强化青少年短视频使用黏性
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属于人类行为最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10],它显然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有动力使用社交媒体服务[11]。
根据SDT理论,当青少年能够感受到能力,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时,使用短视频的动机行为会大大提高。短视频平台的设计可以帮助触发相关的心理状态,例如推送通知可以触发对错失的恐惧。
错失恐惧(FearofmissingoutFOMO)是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12]。
错失恐惧的核心是人们认为需要持续与自己的社交网络保持联系,从而导致频繁使用社交网站和消息服务[13]。
也有研究认为错失恐惧可能是社交媒体成瘾的后果,即由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导致了错失恐惧[14]。
最近一项交叉滞后分析研究发现,错失恐惧和社交媒体成瘾能够交互影响,呈现恶性循环的作用特点[15]。
五、抓住年龄特点和特定人格特质,引发青少年更高程度的迷恋
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新颖、个性、富于变化的东西,而15秒一条的视频应该是内容上最富于变化的媒体产品了,加上短视频平台上有大量的富于创造性的内容可选,因而吸引了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短视频[16]。
更多研究者从人格特质方面分析青少年容易迷恋短视频问题。研究发现,人格特质是预测人类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17]。
在人格特质的许多类型中,大五人格模型被认为是很受欢迎的人格测量量表[18]。这个模型提出了五个具体因素的组合,即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作为人格特征。
有研究发现,神经质水平越高也就是情绪越不稳定的大学生,越容易造成短视频沉迷,神经质人格是预测短视频沉迷的一个高危因子[19]。
高神经质的人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容易把网络虚拟环境当成情绪发泄窗口,从中获取情感慰藉,进而深陷其中。
但也有研究者针对抖音的研究发现,所有五个人格特征与任何抖音使用行为都没有显著关系[10]。这说明,关于人格特质与短视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有待丰富,短视频使用相关的机制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明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
1、当我们身边的青少年或成人出现了短视频过度使用的行为,请不要以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好逸恶劳等负性标签进行简单归因,短视频设计中的五大法门个个“致命”,依靠个人力量就想各个击破,谈何容易;
2、了解了以上五大法门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五条对自己或身边人的短视频使用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看看出现过度使用的主因是哪一条或哪几条,从而为寻求支持、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MontagC,HegelichS.UnderstandingDetrimentalAspectsofSocialMediaUse:WilltheRealCulpritsPleaseStandUp?[J].FrontiersinSociology.,5.
[2]MontagC,LachmannB,HerrlichM,etal.AddictiveFeaturesofSocialMedia/MessengerPlatformsandFreemiumGamesagainsttheBackgroundofPsychologicalandEconomicTheor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16.
[3]谢兴*,贾玉璇.“屏媒时代”青年群体短视频成瘾现象及对策分析[J].编辑学刊,(01):30-35.
[4]MontagC,ElhaiJD.Anewagendaforpersonalitypsychologyinthedigitalage?[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
[5]VolkowND,FowlerJS,WangG.Theaddictedhumanbrain:insightsfromimagingstudies.[J].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
[6]ZellAL,MoellerL.Areyouhappyforme...onFacebook?Thepotentialimportanceoflikesa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