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上8点半,初夏的北京,微风拂过,凉爽宜人,正是适合骑行的季节。海淀西二旗后厂村自行车专用道起点处,下班晚高峰已过,仍有三三两两的骑行者,跨上自行车,驶往家的方向。
30出头的梁笑是一名后厂村的码农,她骑着共享单车来到自行车专用道起点,准备花半个小时,骑行回到位于回龙观的家。相比打车和乘地铁,她更喜欢这种运动和悠闲兼顾的交通方式,“工作特别累的时候,骑车反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密闭的空间不能去,梁笑便常常带着儿子,来这条自行车专用道骑车。
另一位骑行爱好者,下班后专门绕路十公里,来体验这条自行车专用道,“感觉太爽了。”
自行车专用道共有三条车道,路面净宽6米,左右两边分别是绿色车道,中间红色车道为潮汐车道。道路宽阔,路灯明亮。车道全程采用封闭式管理,禁止行人、电动自行车及其他车辆进入。专用道全长6.5公里,东起昌平回龙观同成街与文华路交叉路口,西至上地后厂村路与上地西路交叉口。
这条年5月31日开通的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到今年5月31日就将开通满两年。新京报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开通两年来,该自行车专用道累计通行量已超过万人次,累计碳减排超过吨。年,北京还将推进回龙观自行车专用道东拓和南展工程的建设工作。
年2月9日,方磊与骑友相约在长安街骑行,自行车道十分宽阔。受访者供图
爱上自行车的人
一年四季,只要不是极端天气,张婧都会骑车上下班,从沙河到雍和宫来回60公里,将近两个小时,这样的通勤方式,她已经坚持了5年。
张婧与自行车结缘纯属偶然。年,她参加公司的团建项目:环西湖骑行。随风自由自在的骑行感受,让她一下子爱上了这项运动。接触骑行之前,张婧除了工作基本没有其他爱好,生活单调而沉闷,在自行车上,她有了全新的感受,“能感觉到风,看到更多的风景,特别开心。”
回京之后,张婧立刻买了一辆山地车,从此告别了每天来回三小时的地铁通勤,改为骑行上下班。
回忆起最初对骑行的热爱,张婧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不管是下雨、刮风,哪怕是重度污染的极端天气,她也会骑行。有一次下雨,路面积水严重,山地车多半个车轮都淹在水里,但张婧穿个雨衣照样骑车上班。
从山地车到公路车,张婧慢慢入门,升级装备。她每周末都会参加骑友群里组织的活动,昌平区、延庆区等热门骑行路线她都去过。
骑行让张婧领略到北京四季分明的美景。草木复苏的春天,到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绿色。张婧最爱春天骑行,在她看来,三月底的景色最美,漫山遍野都是绚丽的白桃花。
热情似火的夏天,大片的树荫是张婧青睐的遮阳伞。每过一个夏天,张婧的皮肤会变黑几个度。
秋高气爽的九十月份,最让张婧依依不舍,她会“争分夺秒地享受最后舒适的骑行时光。”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张婧也不会“封车”。她会多穿一件厚外套御寒,“让自己运动起来就不会觉得冷。”
张婧没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这让她赶上了年春天的一场沙尘暴。由于没有做特殊防护,骑到公司时她鼻子里都是灰。但她并不觉得是坏事,“偶尔对抗恶劣天气,感觉还挺爽的。”
从事保险行业的张婧,平时工作压力大,骑行成了她缓解压力的最好方法。“每天工作结束,再怎么疲惫,一骑车就感觉很快乐。”偶尔心情不好时,一天通勤近60公里都满足不了她。骑行爱好者把骑行某地叫做“刷”,她还会再去刷个长安街、十三陵水库。“运动会产生多巴胺,心情会舒畅、快乐。”
她在骑行中结识了很多不同年龄和圈层的朋友,“骑友们都很单纯很纯粹,就是跟一家人似的。”
年5月20日晚,后厂村自行车专用道起点,下班的人们准备骑着自行车回家。新京报记者乔迟摄
年5月31日,北京开通首条自行车专用道,东起昌平回龙观同成街与文华路交叉路口,西至上地后厂村路与上地西路交叉口,全长6.5公里。
这条自行车专用道建成以后,许多住在昌平工作在后厂村的上班族将通勤方式改为骑行,周齐就是其中一员。
周齐的工作是游戏策划,长期坐在电脑前让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浑身僵硬,身体快速发胖,骑行通勤成了他锻炼身体的方式。
“跟骑摩托车感觉差不多,但是骑自行车完全用自己的力量驱动,所以成就感会更强烈。”每天1小时的骑行,让周齐去年一年瘦了将近20斤。风刮日晒,周齐的小腿和胳膊不可避免地变黑了很多,黑白分明,“小腿好像穿了黑色丝袜。”
年还在大学时,薛铭就开始接触山地车,每天都是骑车上下学。他原本学的专业是商务英语,因为热爱,年毕业后,薛铭从事了与骑行相关的行业。
薛铭目前为一家代理国外自行车品牌的经销商工作。他从车辆的零配件组装、自行车销售做起,同时在年开通了b站账号,记录外出骑行的过程和风景。
年,他制作的《如何选择入门公路车》视频获得了9.8万的播放量,粉丝激增。此后他又搬运、制作公路车修复、组装、清洗、换胎等视频教程,获得了不错的播放量。
薛铭告诉新京报记者,比较专业的自行车有两种,分别是山地车和公路车,二者适应的地形也不一样。山地车的轮胎和车架更粗大,减震性能好,适合泥泞的石子路、山路;公路车的车胎比较细,车架轻,适合水泥路、柏油路面。
在薛铭看来,公众对于自行车的消费,从年起有了质的变化。年前,公众对自行车的理解多为代步工具,而不是当做一项运动,所以消费价格偏低,满足需求即可。
年后,公众逐渐注重绿色出行,并且对骑自行车有强身健体的需求。选择骑行的人越来越多,消费水平提高,高端自行车开始畅销。十万元以上的公路车,目前经销商的五家店铺,一个月能卖十辆到二十辆。
作为骑行爱好者,方磊也是骑行通勤,家在北四环公司在望京,这让他的通勤单程只有八九公里,骑行需要20分钟。
年,刚毕业的方磊看了两部关于骑行的电影:滇藏线骑行电影《转山》和台湾自行车旅行电影《练习曲》,受到鼓舞的他立刻买了一辆山地车。享受骑行过程中追求速度的感觉,欣赏沿途的风景,是方磊热爱骑行的理由。
方磊的职业是公司公关,上班长时间待在格子间,日常通勤在市区骑车,车多人多,比较局限。
年10月,方磊在北京门头沟区谭王路骑行。受访者供图
周末去郊区骑车,让方磊有种“老鹰从笼子里放出来的感觉,终获自由。”他把骑行当做娱乐休闲的方式,在放松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状态得到调整。
方磊会在骑行中彻底放空自己,不去想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只专注于速度和风景。
薛铭热爱可以亲手操纵方向和速度的感觉,还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骑车不能玩手机,脱离了电子产品的束缚,真正把自己放空。”他则会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自己乐观地去对待每件事。
薛铭接触过很多骑行爱好者,他发现这群人有个共同点,“非常阳光,有正能量。热爱生活,热爱运动。”
骑行带来更多改变
对于骑行者而言,骑行改变的不只是通勤方式。
张婧经常会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骑行旅程。张婧的同事、朋友、家人会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对自行车这么痴迷?”一些有减肥意向的朋友也会问她,骑行能不能减肥,刚开始骑应该买什么样的装备,等等。
年夏天,张婧与骑友相约骑行川藏线,整个路程用了22天。受访者供图
在张婧的热情鼓励下,好几个朋友也开始接触骑行。年夏天,张婧拍摄骑行视频并简单剪辑后发在网上,收获了大量粉丝。很多女生看了她的视频后私信她,也想把骑行作为爱好培养。“这种感觉特别自豪,我可以影响很多人动起来,他们也能感受到我当初爱上运动的快乐。”张婧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
张婧还有意外的收获。自从爱上骑行以后,张婧的性格也从原来的胆小自卑,变得阳光自信。除了骑行,她还接触了跑步、游泳等运动,“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当我去跑马拉松,跑遍北京每一座山,我慢慢发现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我竟然还能拿马拉松冠*,能用22天骑行川藏线,甚至有品牌商找到我,要赞助我参加比赛。”
方磊在骑行中也收获了更多的朋友。他喜欢参加熟人组织的周末骑行,平均来回路程大约至公里左右,离他家不远的延寿镇通往慈悲峪、四海镇的路线,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路线。
方磊身边的同事或校友组成骑友圈,大家互相熟悉,对彼此的骑行水平知根知底,骑行时可以相互配合、照顾。中途休息时也可以一块聊聊天。
另一种骑行活动是各种骑行社团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