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标志是各类测绘活动和空间定位的基准,其中“水准原点”是水准测量传递海拔高程的基准点。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东皋大道19号大院内,就拥有中国历史上最早建设的水准原点——“粤字一号”水准点。该点高程作为广州市高程系起算一直沿用至今,是广州市开展各类测绘活动的一切源头。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该水准点一直被掩埋在井盖下。随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其开展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这一水准点得以出现在大众视野。有百年历史,曾一度深埋地下说起“水准原点”,大多数人都感到陌生,但是另一个词“海拔”,我们都十分熟悉。“海拔”与“水准原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测量某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必须要先找到此地区某个点,用它与平均海平面作对比,这样才能得出高度差,这个点就叫“水准原点”,它是某地区测量海拔高程的基准点。“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已逾百年历史。年,前清两广督练公所测绘处为建立广州市高程控制网,以设置在西濠口粤海关前的珠江验潮尺中等潮位作为零点,引测到海关正门的基石上,并将该基石作为当时的广东高程起算点。年,广东陆军测量局根据高程起算点,在大东门北横街广东陆军测量学校内测设一花岗岩标石作为广州市的水准原点。标石顶部30厘米见方,面上刻有“此石面高于中等潮面五密达”(注:密达为英文meter中文音)字样,该点高程作为广州市高程系起算一直沿用至今。年,当时的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在距离原点东面约26米处埋设一等水准标石作为副点。在以后的使用中,均以水准原点和副点为基础进行联测。年,原点标石因建筑施工倾倒。年,国家测绘总局广东省测绘管理处以副点为基准,将原点标石在原位置重建,并与原标石面高程同高。原点标石上嵌设一个半球形玛瑙标志,上盖60厘米见方的花岗岩石板,并在原点南侧竖立纪念石碑。自此,粤字一号测量标志点作为水准标志点,包括主点——粤字一号、副点——粤字一号之一,以及相应的说明石碑与石柱。年,粤字一号之一及标记石柱、粤字一号纪念石碑成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年8月,成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具有真正历史价值的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因历史原因,掩埋在井盖下,未被纳入到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精心活化,标志点走进大众视野 年12月,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经广州市文物局审批同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受托对粤字一号及纪念石碑开展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该工程于年1月24日通过专家验收,埋藏于地下的“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得以进入大众视野。据悉,本次景观建设改造旨在增强粤字一号水准原点、纪念石碑、粤字一号之一的可见性和保护力度,在不挪动文物本体的前提下,提升文物周边景观效果,通过景观地面标识、宣传橱窗等,更好地向公众普及测量知识,提高群众测量标志点保护意识。在建设思路方面,本次改造将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和纪念石碑通过地面标识连接,并且将文物、文化宣传长廊、休闲椅等串联为社区休闲小广场,增加居民社区休闲场地。粤字一号水准原点用可开启的透明玻璃罩保护,并在周边设立说明牌。对于粤字一号之一标志点及标记石柱的改造,仅将原有场地硬化,并填充绿色鹅卵石。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造在建设材料的选取方面也颇有设计,充分考虑历史文物材质、色调,尽可能延续传统的文化色调。根据历史影像资料,原陆军测量学校在粤字一号所在场地采用条状灰色麻石铺装,测量标志点、标志碑、标志点盖板均采用灰色花岗岩。为充分还原历史现状,本次改造仍采用灰色麻石进行铺装,水磨石坐凳也采用与之匹配的色调。在“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和纪念石碑之间通过水准E字尺专业元素雕刻条砖进行连接。通过建设休闲小广场,融入文化宣传元素,把原本埋设于地下的标志点显露在市民的视野下,将“测绘功能”和“景观属性”有机结合,在发挥水准原点既有功能的同时,将科普宣传和娱乐休闲结合在一起,为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测量标志点保护和活化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文、图|记者董鹏程通讯员穗规资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