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钓鱼这项运动的存在,钓鱼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怡冶了自己的心情。渔获是钓鱼人在钓鱼过程中成功与否的有力明证,钓鱼人的水平高不高,渔获可以证明一切,放之天下皆准则。不可否认,在垂钓的过程,追求大量的渔获是钓鱼人的最大满足,只有钓到足够的渔获,获得的满足感才是最高。那么,问题来了,每次垂钓的渔获,你们是如何处理的?是重新放生还是全带回家?反对放流的人说,“钓鱼钓多了凭啥要放掉”?也有说“如果钓鱼放流了那钓鱼还有啥意义”?而支持放流的人说,“取大放小,才能永远有鱼钓”,“拿自己所需,然后放生,合理保护鱼类资源,让子孙后代有鱼可钓”。我觉得有,这个观点(放不放流)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钓鱼人之间是不可能取得统一的。一句话,钓鱼究竟是为了渔获,还是为了消磨闲暇时间的娱乐呢?这得分几个时间段来辩证看待,或许才是最好佳答案。古代钓鱼什么时候开始有钓鱼的?历史记载也不是很清淅,各大文献里只有零星片段,作为钓鱼人也没办法去研究钓鱼历史。但姜子牙,相信大家都听过,他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第一钓鱼人。姜子牙,商末周初*治家、*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所以钓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以说是古代最知名的钓鱼人。对于姜子牙钓鱼,按历史来看,其是第一个非鱼而渔之人。传说他是一短竿一线,没有鱼钩在钓鱼。他钓的是伯乐而不是鱼,所以才是愿者上钩,他的这种钓鱼心态,后来助他成为*师改变历史的人物。估计古代人钓鱼,真的不是以鱼为钓,虽然也是会希望获得渔获,但装备不精良,虽然水里渔多,渔获不一定多。在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古代,渔获肯定很重要,但更多的是以休闲娱乐性质为主,钓技、装备没现代好,处于有鱼也难钓的阶段。80年代以前80年代刚好处于改革开放阶段,80年代以前,生活水平比较低,还处于公社集体劳动的阶段,人们为了生活而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钓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沿河两岸、靠海的的人,又很流行钓鱼,钓鱼的基本都是老者和没有劳动力的少年儿童。在一两个月都没有一次肉类吃的年代里,钓鱼是唯一不用出钱的、也是最简单最容易获得肉类来改善家庭生活的方式,获得渔获是重中之重。当然这一时期的装备依然不精良,山上的竹子为竿,裁缝针弯曲成鱼钩,随便截取一段芦苇为漂,就可以钓上一天。所钓的渔获依然很少,但渔获非常重要,毕竟生活依然辛苦,可以免费地改善家庭伙食,增加营养。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生活水平也飞速提高。虽然,在90年代以前,可能边远山区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但总比改革开放前强十二倍,消费能力提升。到了新世纪的10年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跃,钱包更鼓了,真正进入到了不悡吃不愁穿的年代,人们也更有条件去提升自己的生活方式。对食物要求更高,新鲜是主打。这一时期内的钓鱼人,更多的是以娱为渔,不是以鱼为渔,同时更注重环保和鱼类资源的保护。对渔获也不太看重,够一餐就够了,其他的基本放生,毕竟经常钓鱼,追求食鱼的新鲜感才是第一追求。这时期的钓鱼人思想明显转变。写到最后对于渔获,我认为每个年代的看法都不一样,在贫穷年代里,渔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真的是重中之重。新世纪出生的人可能还无法理解以前的生活状态,那时的生活状态决定了钓鱼就是当了渔获。对于当今社会里,是一个不愁吃不愁穿时代,我认为钓鱼更多的是娱乐,渔获并不重要,基本都是取大放小,即使带回家也是送人比较多。但放生点了绝大部分,这也可从我身边的钓鱼人可以看到的现象。当然,对于渔获来说,在钓界真的很难统一,每个人的追求与想法都不一样,无论怎样都无法指责。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整体上来说,钓鱼时渔获放流的人能占到九成以上吧!这个数字虽然没有统计,只从身边的钓鱼人那统计,应该可以代表大部分人。作为钓鱼人的你,会怎样看待渔获呢?放流?还是坚决不放流?说出你的看法吧,互相讨论讨论。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7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