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八子

年底,北京一位运营购物中心的老板半揶揄地告诉我,“你且等着看,明年才是真正的厮杀”。

踩着年末的档口,不少购物中心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如期开业。筹备了两年的朝阳大悦城9层主题空间“度刻”于12月中旬正式亮相;凯德MALL·天宫院抢着 一天开业;历时4年的天河万科广场于12月下旬开业。

“自我生长”的主题空间、环形屋顶跑道、独具岭南情怀的主题街区、自造人物形象Faceman……原本在文娱圈炒烂了的IP概念,在地产圈流行了起来,不过,他们认为的IP更广泛,可能是刚刚诞生的卡通形象,可能是 的商业建筑,可能是某一个能代表购物中心品质的街区、主题空间等。

保利商管公司总经理方长斌曾公开说过“体验商业往IP方向去打造,行业是可以借鉴的,会出现成功的案例”。保利商业自年正式成立,他们的四大核心业务板块——购物中心、酒店、社区商业、公寓迅速在全国布局。

娱乐资本论旗下河豚文旅(ID:hetunwenlv)扒拉了-年各地购物中心打造IP的案例,以两年新开业购物中心约家来算,竟然占据了新开业购物中心约20%的份额,分为文创空间类、儿童亲子类、餐饮类、高逼格艺术类、电竞类、人物形象等。

看起来还挺新鲜,但落到商业层面,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客流,有多少转化,购物中心均计入商场整体中,并未单独来算。仅有的数据是来自K11,年财年中期,新世界发展在内地市场的租金收入总额为5.22亿港元,按年上升13.2%。

-年间,仅购物中心室内主题街区每年均保持超过%的增长,年虽增长率放缓,竞争却依然激烈。为购物中心提供内容的品牌方也有向河豚君抱怨,“年能不能活下去,怎么活下去,心里还是打鼓”。

多得记不住的IP,却有着几个常见的玩法:1,作为标志性形象置于购物中心外,让消费者形成直观感知,增加辨识度;2,作为吉祥物渗透在购物中心的某些角落,同步卖一些衍生品;3,作为购物中心的灵*人物,有一套可讲的故事,任何活动、任何场景都被植入,以此不断丰富内容,形成口碑传播。

购物中心都想通过造IP,搭起购物中心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增加复购率。大到城市级的购物中心,小到社区型的购物中心,城市就这么多人,零和博弈下,消费者总会疲的。

我问那位运营购物中心的老板,“大家都这么干,购物中心 拼的是什么?”

“独特和性格。”

变妆大戏轮番上演:

或大刀阔斧整容,或修修剪剪美容

实体商业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模式息息相关,特别是综合性城市商业,其背后还承载着城市革新的使命。它的改造从来都是不间断的,无论是千禧年之前百货店的迭代,还是年之后的“场景革命”与“空间升级”,均是如此。

但从来没有如今这么迫切。需求端的变化直接促使了购物中心向体验业态升级。最开始的探索是在餐饮、休闲、亲子、教育等体验式的方向。

麦肯锡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显示,近四成90后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好的购物环境、服务和产品,并不介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

相伴而生的造IP风潮应运而生。娱乐资本论旗下河豚文旅(ID:hetunwenlv)梳理发现,不少城市的购物中心都有类似的现象。曾有网友戏称:“整层整层动的,那叫整容;细节上微调的,那叫美容。”

要理解购物中心这波趋势的背后原因,还得从百货时代说起。

百货时代多是联营制,对货品的管制强于租赁,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