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更不能缺席。让未成年人享受普惠便捷的数字文化,在数字社会中得到高质量发展,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

据共青团中央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未成年人排行前五位的网络使用行为分别是网上学习(88.9%)、听音乐(63.0%)、玩游戏(62.3%)、聊天(53.4%)、看短视频(47.6%)。可见,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以学习和娱乐为主,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学习的比例更高。报告显示,有近四成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学习课外知识,认为网络对学习有帮助的比例超过七成,这说明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正在逐渐从“玩具”到“工具”、从娱乐化向知识化过渡。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认为,知识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呈现出开放、流动的特质。短视频平台的知识打破了知识壁垒,改变过去线性的、自成体系的特点,呈现出网络化、知识共享的特征。通过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内容多元、形式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平台,使数字时代知识学习的边界更加延展与融合,并且服务未成年人群体,为他们提供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渠道。短视频视觉化、场景化、实践性的特点,也更符合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

《报告》显示,通过短视频类平台学习的未成年人近半数。其中,小学生为34.0%,初中生为61.8%,高中生为65.1%、中职学生64.7%,可见12岁以上未成年人接触短视频比例更高。未成年人观看考试辅导、课堂知识等学习类知识短视频占比近四成,观看琴棋书画、历史地理、运动舞蹈等兴趣类知识短视频、观看旅游美食等休闲类知识短视频均占比近半数。而且,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未成年人拓展认知的主要渠道。

面对未成年人数字时代表现出来的崭新学习方式,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短视频成为数字时代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刷短视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但是心理学研究认为产生上瘾行为需要目标、反馈、进步、挑战、悬疑、社交6个要素。也就是说在使用一个产品的过程中,如果这6个要素存在,用户更可能上瘾。而且,是否上瘾沉迷,还与使用者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等有密切关系。

短视频虽然比文字或图片更全面地增加了人们的感官体验,也具备社交属性和娱乐属性,但并不同时具备这6个要素。以传递资讯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在建构知识学习新场域时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内容同质化、价值多元化等问题。家长和老师等成年人要帮助未成年人用好短视频平台的知识资源,使孩子在寓教于乐中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短视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事性强、短小精悍,更便于在空闲的休闲时间里“刷屏”,因此它也成为人们的休闲产品。要使其娱乐性更好地转化为教育性,使娱乐与教育充分融合,需要成年人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给未成年人更切实的帮助与引导。

家长和教师要为未成年人赋权赋能,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发展的数字环境。在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要求教师利用好数字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同样,家长也亟须提升数字素养,增强数字思维、数字认知与数字技能,和子女一起用好互联网平台的数字文化资源,一起养成绿色智慧的生活方式。要使孩子从开卷有益到“开屏有益”,从单纯娱乐到寓教于乐,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平衡好线上生活与线下生活。互联网发展增加了知识的普惠性,给孩子带来新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获得渠道。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们平衡好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既要注意丰富孩子们的线上生活,使孩子们过有质量的数字生活,也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