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像《创造》那种养成类真人秀。故事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三十出头的叔叔,一个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侄子。我们姑且称叔叔为大李,侄子为小诺。大李出身于农村,通过学习,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读书时的城市,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有了孩子之后,大李自然就关心起小孩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才两岁多,但大李已经从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教育压力。大李有个朋友,他的孩子出生没多久就报了个早教中心,据说可以全面提高婴儿的语音、运动、音乐等能力;孩子刚学会跑,就让他上滑冰课以改善与人相处和运动能力;上乐高积木课来培养动手、逻辑和空间思维能力;几个孩子组团请外教到家里上英语口语课;周末去游泳馆学习专业游泳;带着孩子去香港、日本旅游以开阔视野;学习马术;为了防止看电视影响孩子视力,专门买了无屏电视等。玩具、教具、绘本、画报更是买了不计其数。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又迫不及待地挑选了一个声誉良好的培训机构,请外教教孩子英语。看着周围人这么努力,大李也有点着急,心想自己的儿子也绝对不能落后于人。虽然孩子一句完整的话都还不会说,但大李还是给他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学习方案。运动、音乐、汉语、英语、物理、绘画、手工,凡是大李认为两岁的孩子能接受的、同时又很重要的,就买教材教具,自己设计教学方案。下班回到家后,就陪着孩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大李的儿子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电子积木,转动的风扇、闪烁的LED灯、会唱歌的喇叭,这些都让他感到很好玩。每次大李下班刚进家,他就拉着大李的手,兴奋地喊着“爸爸,爸爸,聪聪跟爸爸一起变魔术”。教两岁的儿子电路,而且小家伙还真的学会连接简单的电路是大李颇为自豪的一件事情。儿子的教育捋出了点思路,大李突然想到了侄子小诺的教育。和大李朋友的儿子相比,小诺的教育明显存在先天的劣势。大李朋友夫妇两个人都是博士,且都在大学教书。而小诺身处小县城,父母学历都不高。小诺在学习上的投入完全不能和大李朋友的儿子相提并论,可以说小诺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农村走出来的大李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八十年代初国人刚刚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而文革的影响又导致了八零后的父母这一代人知识匮乏。所以,八零后的城乡差距并不大。但是改革开放到今年已经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并且持续在扩大。这种差距自然也就反应在了教育上。当城里有钱人的孩子去美国参加夏令营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可能都还从来没有走出过自己所在的小县城,甚至从来没有学习过一句英语。小诺就是这种情况。大李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小诺以后凭什么跟朋友的孩子竞争?想到这里,大李浑身一颤,仿佛看到了小诺灰蒙蒙的未来。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侄子就这样输掉自己的人生么?大李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儿什么。可是大李又能做什么呢?给侄子一个和儿子一样的成长环境是不现实的。大李想到了朋友的一句话,“英语是未来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工具,必须要学好!”。对啊!可以以英语为突破口,让小诺把英语水平提高上来。找到努力的方向后大李的心情好了很多。大李没钱给侄子请外教,但是大李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英语学得也还可以,而且现在每天都在用英语,教一个没有一点基础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教一个小学生最基本的英语知识当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怎么样才能让小诺追回来失去的五年英语学习时间呢?怎么样才能让小诺学得又好又快呢?怎么样才能让小诺长大后能和朋友的儿子这样的人竞争呢?大李又陷入了沉思中。好在大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某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时,大李觉得走进了自己的舒适区。中国学生学英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效率低下。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早就广为诟病。大李自己也深受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困扰。遇到参加国际会议和老外交流时,总觉得自己的英语只能把最基本的意思表达出来,而语言中微妙的地方却从来都不曾触及到。没有纯正的英语学习环境和使用环境,以及应试教育是造成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比较之下,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没有被多数人重视。大李回想起自己高中时每天早上背英语课文、背英语语法,课堂和课后做大量的练习题,在英语上花的时间最多;到了大学情况更加严重,每天甚至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背单词上。但是学习效果又怎么样呢?见了老外说不出话,看美剧还有看字幕。显然,在英语学习上的投入收益比太低。大李想,要想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不走自己的老路,就必须要同时解决上面的三个问题。而在这三个问题中,大李认为效率低下的问题更为严重。效率低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问题。这里面既有学习环境、使用环境的原因,也有八零后父母不懂英语的原因。随着八零后的人成为父母,后一个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的解决。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心理因素,严重的影响了人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跳蚤实验。跳蚤的弹跳能力非常强,可以轻松跳到一米的高度。在一次生物学实验中,一位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了一只跳蚤,跳蚤轻而易举就逃离了这个玻璃杯。然后再把这只跳蚤放入了一个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跳蚤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跳蚤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挑挑调节自己所跳的高度。过了一周之后,把这个玻璃盖子给揭开了,然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跳蚤实验的启示是一个人心里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高度,而这个心里设定的高度限制了他的能力。跳蚤实验和英语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年级的数学基础,那么他肯定学不会二年级的数学;没有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基础,肯定学不会高中的数学。所以,为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我们的数学教育设置了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英语教育也遵循了同样的设计理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英语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却犯了刻舟求剑式的错误。这里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和实际的脱离。首先来看教学。英语是怎么学的呢?从最开始的”a,b,c”,”goodmorning”,”howareyou”,等开始,然后逐渐学习单复数、疑问句,到了高中后系统学习语态、时态等。而实际情况又是什么呢?一个正常的、说英语国家的三四岁的孩子就需要而且能够比较准确地使用各种时态、语态、疑问、请求等语言技巧。看看自己身边三四岁的孩子,难道你会觉得一个孩子会使用这些技巧而奇怪么?教学和实际的脱离导致学的没有用,用的没有学,于是学习就变成了考试的游戏,成了一种负担。另一个是夸大了英语学习的难度,或者说低估了儿童学习英语的能力。所谓夸大了英语学习的难道是指,有些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语言技巧,主要是时态和语态方面的知识,完全没有必要放在高中才学习,小学完全就可以学。语法对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完全不能和数学相比。比如,一般高中课本中才会出现被动、虚拟语气、完成时等语法,但是被动、虚拟和完成时所需要的理解能力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完全具备。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大李心理豁然开朗,同时又心潮澎湃。最近一段时间绞尽脑汁的思考使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理逐渐成型:创造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打破一切常规,高效地学习英语。而完全具备学习英语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连a,b,c都不认识的小诺就是最好的实验对象。是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实验对象了!作为一个严谨的靠出卖思维果实为生的人,大李给自己的这套全新的英语学习方法做了如下几点基本假设:(1)任何人都天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初高中英语这种不需要什么创造力的学习活动来说,一个普通的小学生所具备的自学能力已经完全可以胜任。(2)学习的目标比知识更重要。这套方法特别强调通过学习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标。而具体的学习过程,则完全靠自学来实现。顺便提一句,这个也是被逼无奈的结果,因为大李不可能像学校的老师一样给自己的侄子上课,他每周只给他上一次课,一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布置并解释任务和目标,同时传授一些诸如“早中晚各听几遍”之类的学习技巧。(3)一个个具体而又有内在联系的小目标会搭建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整体上设计学校的课程和目标,每一个课程和目标都是为了整体和最终的目的。(4)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英语只是一个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要为了炫耀知识而学习,不要简单地为了找到好工作而学习。要边学边用,通过使用英语,来更好地掌握英语。有了这几个基本的假设和原则,大李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当然了,在思考和完善上面几天基本假设之前,大李已经有了一些战术上的思考。首先,大李认为学习英语必修要做到“原汁原味”。学习的内容必须是说英语的人使用的,学了之后可以不用任何修改地使用。其次,大李认为英语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轻松愉快的,因为要学习的内容根本就不耗费任何逻辑思维能力,完全可以把英语学习当成休闲娱乐的方式。再次,大李还认为学习就要以实用为第一标准,而不是用小学知识点、初中考点等来划分,如果有必要(事实上,确实有这个必要),第一节课就可以给从来没有英语基础的人讲高中英语语法。再次,要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培养的目标有重要影响。最后一点,大李认为教英语知识本身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到什么样。想清楚了这几条战略战术思路,大李正式开始了自己原创的英语教学实验。顺便提一句,原创、实验,这些都是能让大李兴奋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