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上网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活动之一。要促进儿童健康适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深入了解儿童的网络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

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对三~六年级的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探索儿童网络行为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横向研究,考察上网时的心理需要满足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要满足对儿童网络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影响,考察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网络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即时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为切入点,从互联网的潜在特性和儿童的个体背景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儿童的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试图探索两个问题:儿童为什么喜欢上网?有哪些保护性因素可以促进儿童对互联网的健康、适度、合理的使用?下面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讨论。

儿童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特点和发展

本研究以3~6年级小学生为对象,对儿童的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各年级所期望的每周上网时间均显著高于实际的每周上网时间,上网时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这说明,上网对儿童来说,是由内部动机激发的具有趣味性的活动。

在具体网络行为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互联网上从事最多的是网络信息行为,其次是网络娱乐行为,网络社交行为相对较少。这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b)发布的调查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CNNIC(b)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小学生群体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网络娱乐,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86.3%和66.6%;网络信息的使用率低于网络娱乐,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的使用率分别为76.0%和31.8%。

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取样的不同导致的。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北京的两所普通小学。北京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和教育设施条件要优于全国大多数的省市,北京儿童的网络行为与全国的总体水平相比,可能会有所不同。本研究中,北京儿童的网络信息行为要多于网络娱乐行为,这也许与学校和家庭对儿童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引导有关。

小学生的网络行为与中学生也有所不同。许多关于中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都发现,网络社交是中学生上网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网络信息行为和网络娱乐行为是其主要的网络活动,到了青少年期,网络社交行为才开始变得多起来。

上网时的心理需要满足对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时,活动过程中的自主、胜任和关系需要的满足是内部动机的决定因素。研究从互联网满足儿童基本心理需要的潜在特性出发,探索了儿童上网时的心理需要满足对其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

结果表明,那些在上网时心理需要满足水平较高的儿童,实际的上网时间更长、期望的上网时间也更长、上网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Zhao等人检验了上网时的心理需满足与上网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发现上网时的自主、胜任和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愉悦感和好奇心也会更强。儿童上网时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也越多。

对上网时的心理需要满足与儿童具体网络行为的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儿童在上网时自主、胜任和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网络信息行为、网络娱乐行为和网络社交行为都更多。这也表明,互联网的这三类应用都可以满足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

对儿童而言,那些能够更好地满足其基本心理需要的互联网应用是更具吸引力的。以网络游戏为例,设计精良的网络游戏能够很好的满足儿童对自主、胜任和关系的需要。对自主需要的满足主要体现在当前流行的网络游戏大多支持游戏者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最后的目标,并通过各种游戏元素为游戏者提供各种各样的选择。

这些选择可以满足儿童对自主的需要。对胜任需要的满足主要体现在逐步提高任务挑战的难度,令儿童在游戏晋级的过程持续地体验到不断增强的胜任感。一些流行的网络游戏还会根据游戏者的历史成绩来匹配与他们技能相当的对手,从而为游戏者提供最适宜的挑战,以增强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胜任感。

对关系需要的满足主要体现在一些网络游戏允许游戏者之间进行互动,允许游戏者之间建立合作性的或竞争性的联盟。游戏者可以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短期的同盟,也可以通过网站上某个游戏的论坛形成更长期的同盟。

这些都可以让儿童建立社会联结,从而满足其对关系的需要。网络游戏的这些元素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它是儿童最青睐的网络活动之一。

日常心理需要满足对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

研究不仅从互联网的潜在特性的角度探讨了儿童对互联网的使用,还从个体的心理背景因素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要满足会影响其网络行为和情感体验,并且这些影响是长期的。

关于日常心理需要满足对儿童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关系,横向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心理需要满足水平越高,其实际上网时间越短,期望上网时间也越短,上网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少的消极情感。

那些日常心理需要满足较低的儿童,有着更长的上网时间、更多的上网期待,但上网时却伴随着更少的积极情感和更多的消极情感,这说明他们的网络行为在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那些在日常心理需要满足较高的儿童,则倾向于以更健康的方式使用互联网,包括适度的上网时间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网络活动类型方面,日常心理需要满足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信息行为,正向预测网络娱乐行为。

踪研究进一步检验了日常心理需要满足与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在日常心理需要满足与期望上网时间、上网积极情感和上网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中,日常心理需要满足确实起到了原因的作用。

日常心理需要满足能够促进儿童更加健康、适度地使用互联网,并且这一影响是长期的。自我决定理论提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其自主、胜任和关系的需要得到较多满足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将所从事的活动与自我进行整合,倾向于以健康的方式将所从事的活动整合到他的日常生活中。

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

本研究在探讨了儿童日常心理需要满足与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后,进一步探索了父母教养对儿童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及日常心理需要满足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

通过横向研究和追踪研究分别检验了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横向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行为越积极,儿童的实际上网时间越短,期望上网时间也越短,上网时的网络信息行为越多,网络娱乐行为越少,上网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少的消极情感。儿童的日常心理需要满足起到了中介作用,支持了自我决定理论关于社会情境支持的观点。

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父母教养行为能够对儿童的日常心理需要满足和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产生长期的影响。

在控制了前测的相关变量后,积极的父母教养行为能够以儿童的日常心理需要满足为中介,正向预测儿童一年后的网络信息行为,负向预测儿童一年后的上网消极情感。对期望上网时间和上网积极情感等网络行为和情感变量的延时预测作用可能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本研究能够对引导儿童健康、适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提供一些启示。当前许多的教育者和家庭对儿童的上网活动存在一些担忧,担心儿童会沉迷其中。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较多情感温暖和较少拒绝的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健康、适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具有积极作用。

那些在父母教养行为比较消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其日常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水平较低,更容易产生补偿性和刻板性的上网行为,对上网有更热切的期待,上网时的网络信息行为更少,同时伴随着更多的消极情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