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标准推进微改造从环境品质提升迈向活力提升
屋顶漏水问题解决了,路面破损得到修复,小区闲置的空地被重新利用建成了小花园,增设了遮雨棚、资源回收站……如今,广州这座拥有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正在通过人居环境提升,让老街焕发新彩,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让“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 效能。老街旧区的变化点滴,居民看在眼里,甜在心头,因为人居环境的提升,带给居民的不仅仅是道路平整、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更是以人民为中心,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各种生活配套和服务的完善。
近日,记者走进广州老街老巷,感受这里每天奏响的“幸福交响曲”。
*埔区夏港街普晖社区绿苑楼小区:
整合资源,变“独唱”为“合奏”
原来破烂的人行道变得平整又宽敞,原来杂乱的小区花园,如今绿化优美功能齐全,就连残旧的居民楼外墙,也得到了翻新和修复,再次走进*埔区夏港街普晖社区绿苑楼小区,全新的社区面貌让记者差点认不出来。
“别说你认不出来,我们居民也觉得变化很大,感到很开心。”居住在这里20多年的罗俊富告诉记者,社区的全新面貌和功能配套让居民都举着大拇指大声赞好。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光鲜’,内在的很多楼宇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真的是‘内外兼修’。”罗俊富带着记者走上其中一栋楼宇的顶楼天面,只见这里用新材料重新铺设了防水隔热层,围墙与地面的缝隙也被细心地修复了。“这个功夫真叫‘滴水不漏’。”罗俊富说,以前天面不要说防水隔热,有的地方还会出现渗水漏水,居民苦不堪言。经过改造后,“漏水渗水的烦恼全没了,而且有了隔热层,夏天还不热。”罗俊富说。
记者一路上看到,楼内安装了照明及楼道采光窗,维修补齐了消防设施,增设了雨棚。有的具备条件的楼宇,还由居民自筹加装了电梯。
“你看,以前不敢想象小区会有这么漂亮的街心公园,还分为了儿童游乐区、休闲活动区、文化休闲区。”记者看到街心公园里绿树成荫,小朋友在这里欢快地奔跑,居民在这里休闲散步。
绿苑楼小区建设于年,楼龄30年左右,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且无公共维修基金。如何打破现状,迎来新机遇?据了解,夏港街道以*建为引领,将老旧小区微改造与补齐民生短板相结合,整合*群服务与养老托幼服务资源,切实让居民群众变成社区发展的参与者、策划者与享有者。
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绿苑楼微改造项目改造范围0.6公顷,现状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涉及8栋楼户。截至年6月,项目基本完工,现已完成街心公园平方米、邻里休闲空间平方米。小区还组建了“和事佬俱乐部”“大拇指督导队”“广场大姐志愿服务队”等来自群众也服务于群众的队伍,打通了社会治理的“ 一公里”。
“绿苑楼小区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变‘独唱’为‘合奏’,让*建、社会服务等很多资源、力量都参与进来,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格局。”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微改造最终目的是补齐民生短板,服务社区居民,带动社会治理。
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
“菜单式”改造,群众缺什么补什么
加装电梯、道路修复铺装、修建街心小公园……在越秀区老街道洪桥街的三眼井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居民的居住环境变美丽了,小区的基础设施也更完善、更实用,大家心里不知有多开心。居民林伯告诉记者,之所以大家感到如此舒心,是因为在洪桥街的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中,“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全部听取居民的意见,住建部门和街道为居民提供改造“菜单”,群众缺什么,老旧社区改造就补什么。可以说,洪桥街老旧社区改造中为广州老旧社区改造带来了新方向。
平整的道路,整洁的房屋外立面,绿葱葱的参天大树,如今走进洪桥街三眼井社区,环境之优美,设施布置之巧妙,让人不自觉中也放慢了脚步,细细观察社区旧改后的“不一样”。
在社区里,通过推进房屋建筑修缮、实施立面整饰、“三线”整治,将原来高空杂乱的线路重新梳理和修饰,实现环境美化和景观优化,营造干净舒适的人居环境。在改造中,还处处体现设计师和工程人员对细节的追求,就连空调机罩、树池都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和谐,而且兼顾后期维护,考虑周到。
不少居民都表示,社区在这轮改造后,不仅变得更美、更干净了,而且很多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居住更舒适了!“原来街心公园那里只有楼梯,如果遇到残疾人和老人家坐着轮椅车就无法上去,后来居民提出修改意见,经过改造,现在增添了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斜坡通道,轮椅车也能方便进出了。”居民林伯举着大拇指点赞说,除了这些小细节,街道路面和楼宇楼道里还有很多贴心的小改变,移坡道、加扶手、减少台阶和高差,环境设施更适合“一老一小”,处处为居民着想。
一直以来,广州老旧社区改造,除了“看得见”的环境改善,还有老街道老社区“感觉到”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通过浮雕墙、主题公园等多种方式讲述街名巷名社区名的来历,呈现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市住建局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延续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唤醒文化活力,这是在老旧社区改造中的“精神灵*”所在,在老旧社区中焕发新貌的同时,也保留街道社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明,通过特色文化路径,串联沿线节点景观,增强历史文化显示度,让老旧社区在升级改造中,也能打造成新的文旅景观点和文化聚焦点。
社区还围绕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无维修管养经费等实际问题,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切实形成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的管理机制。
荔湾区昌华街泮塘五约:
“古村+文创”,重塑街区活力又留住乡愁
老街焕然一新,同时散发出浓浓的西关老街的气息。泮塘五约改造项目入选了省“三旧”改造 案例文化保护榜,逐步形成“古村+文创”街区活化发展模式,助力荔湾区岭南文化核心区建设。
年,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府投入近6亿元对泮塘五约地段进行两期微改造,建成后由*府管理运营。这里是广州 个由设计单位先征求居民意见、再编制改造方案的微改造项目。街巷景观设计、修宗祠、文物保护……改造后的泮塘五约,在延续居住的同时,成为与西关匠艺巧工相结合的创意文化旅游区,以及“最广州”文化旅游慢行道上的重要名片。
记者看到,在泮塘五约村中,连片民居房屋形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内部庭院,原来封闭而独立的民居之间获得了一种内向的公共连通。同时,通过水电扩容、三线下地的方式,解决了乱拉挂等落后的基础设施问题。街道面貌开阔整洁,古村气韵令人感受到另一番清新。
居民刘叔告诉记者,这里改造 的特色是,旧屋旧建筑都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泮塘五约在微改造中,设计方对村民意见进行了充分的聆听和尊重,保留了传统街巷格局,老街老村的味道依旧。富有岭南传统风貌的青砖屋散落其间,有些经过整饰后贴上青砖片、换上崭新的木门窗,变成整洁亮丽的古色古香,有些则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外貌,经过微调整饰,开辟了新的公共空间,建造了小庭院和小园圃,花卉绿植清新怡人。有的房屋至今仍保留着充满西关风情的趟栊门和具有历史感的门锁,一景一物,都令人怀念。
海珠区海幢街仁厚直社区
旧小区改造“软硬兼施”,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海珠区海幢街仁厚直社区是广州 以海棠花元素塑造鲜明特色主题的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通过“绣花”功夫,使旧小区告别脏乱差,面貌焕然一新,小区的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现在小区道路开阔多了,以前车辆乱停放、卫生差,现在都变样了!”居民吴雪银带着记者来到一条全新开通直达宝岗大道的小区道路,她说,这里之前是一条道路“死角”,成为车辆乱停放、垃圾满地的“脏乱差”地带,在这次微改造中,道路彻底打通了,不仅车辆方便通行,而且环境焕然一新,居民开心,就连道路两旁的商铺也开心。
除了机动车道、人行道翻新,老旧社区微改造历经两年,仁厚直社区的居民楼宇、基础设施、街心花园都迎来了新貌。楼宇遮阳棚和防盗网得到了统一整治,化粪池得到了清疏和修理,就连最杂乱的“三线”,也全部清理干净,改造工程将社区常年的老问题彻底解决,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彻底扭转。
“在小区微改开始时,街道就来征集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将遇到的问题告诉街道,大家互相交流,因此很多改造都落到了实处。我们居民楼很多是楼梯楼,微改造中,街道就在楼宇里安装了扶手,还安装了照明工具,方便居民上下楼。”吴雪银说,走在仁厚直社区,随处可见的是整齐干净的社区环境与和谐悠闲的社区居民,大家居住得舒适而自在。
吴雪银说,过去仁厚直社区存在水浸问题。海幢街道深入推进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改善“水浸街”,仁厚直社区水浸情况明显改善。海幢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旧小区改造要“软硬兼施”,“硬件”做好了,“软服务”也要跟上,街道聚焦居民实际困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看不见的地方”,切实为居民排忧解难。
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
微改造带动区域升值
在老旧小区微改造中,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既能做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又能拉动城市内循环、激发城市新活力,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老旧小区改造是其中的经典范例。通过片区整体策划改造,推进一系列民生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旧南海县小区实现了社区内部的有机更新和城市内的大循环。
“改造前小区空间杂乱,杂物堆积,设施陈旧,老人出行不便,可以说,历史风貌湮没于杂乱街区。”带领记者走进小区的居民罗颖丽告诉记者:“老社区修旧如旧,楼宇内外翻新,修补了楼梯、照明、排污设施。小区的杂物彻底清理,维修小区道路,规范垃圾收运点设置,还在中心活动广场增设石桌座椅、休息长椅。”她竖着大拇指说,社区面貌“脱胎换骨”,“那个历史老街又重新回来了!”
记者看到,社区里的六榕街文化广场、大公报广场重新整饰,还增添了社区壁画历史文化墙,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小区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延续,人居环境也同步提升,微改造带给社区是全方位的提升。”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社区引入咖啡厅、便利店、小酒馆、照相馆、理发店等,推动业态品质提升,焕发社区活力。据了解,旧南海县社区改造后,吸引4家教育培训、托幼机构、23家餐饮品牌及其他产业进驻社区,三年间累计创造收益超万元。
如今,在旧南海县社区,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在老社区里叹咖啡、看风景,都成为平日常见的画面。“有一些原本搬出去的居民,看到小区变美了,生活也便利,又搬回来享受老社区的新生活!”罗颖丽说。
海印大桥桥下空间:
打造休闲临江景观广场
广州的大桥,是连通两岸的重要通道,一座比一座雄伟,彩虹飞架一般的解放大桥、气势磅礴的猎德大桥、简约唯美的海印大桥……大桥表面壮观,桥底空间也一样精彩,目前广州市陆续完成了桥底空间的环境升级改造,除了改善了基建配置,还安装了运动、步道等设施,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让公共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惠民便民。
其中,海印大桥桥下空间如今成为街坊们休闲锻炼、健身跳舞、玩乐溜娃的好去处。街坊刘梅带着记者走进了海印大桥桥底空间,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几乎每隔一天就会带着孩子来这里休闲。“孩子很喜欢这里,这里不仅空间大,而且还有很多设施。”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桥底的墙身经过重新粉刷,被涂上了奶白色的外表,有了新的亮度光泽。地面经过翻新,粉刷了蓝、*等不同色块,充满动感。包括花基和长椅等基础设施也经过了翻新。不少附近居民来这里散步,或坐在座椅上休息或跑步运动。有居民说,此前桥底空间杂乱无章,经设计和改造,如今桥下空间焕新为一个小型的文化街心公园。
到了周末的早晨,海印桥南的桥底空间更是成了街坊们的运动天地,打羽毛球、踢毽子、跳广场舞……一片热火朝天。在桥底空间还摆放了各种全民健身运动器械,居民可以任意选择。在一旁有儿童玩乐空间,则是小朋友的开心天地,小朋友爬上爬下,玩着滑梯,一片童声稚语。
近期,广州市住建部门为了进一步塑造高品质现代化的滨水城市景观,更是将沿江东路片区作了改造,与海印大桥桥底空间相连形成一个集合休闲、娱乐、滨水、文旅等多功能片区,通过全周期的理念,将该片区作为一个城市空间来运营升级。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基于沿江景观带45米宽的开放空间,在区域内现有临江慢行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2.5米宽的慢跑道,实现沿岸道路、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贯通,为市民打造一块休闲的临江景观广场,让市民随时能够从江边走到广场休憩。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提高城市功能品质
随着广州新一轮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的开展,一大批老街巷焕然一新,生活环境得到了优化,社区活力得到了新生,居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人居环境的提升,不仅仅是道路平整、城市面貌焕新的基础设施升级,更是从“以人民为中心”出发,实现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广州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提升,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