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5549630265956921&wfr=spider&for=pc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全面小康时期,居民对休闲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对高质量休闲产品和服务更加向往,对通过休闲提升幸福感更加渴望。

一、-年中国休闲发展环境

(一)经济发展:增长波动,恢复迅速

-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环境变化,积极因素与面临挑战并存。第一,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不断显现,一系列引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逐步形成。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第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提升,给经济发展目标造成挑战。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或“疫情”)成为影响公共卫生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风险点,造成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截至年第三季度,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迅速恢复。第三,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受到国际关系与地缘*治影响,逆全球化等外部风险显著上升。对此,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09万亿元,较年增长6.1%;人均GDP为7.09万元,较年增长5.7%。根据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的《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测算结果显示,年中国经济在基准情形下预计增长1.2%左右,在乐观情形下预计增长2.0%左右。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1.6%左右,乐观情形下预计增长2.2%左右,但年经济增长预计将大幅回升至7.9%左右。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报告》,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1.8%左右,年经济增长预计将大幅回升至7.4%左右。

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受到疫情影响,增长有所波动,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形势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具有持久韧性。这集中表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效果持续释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进一步增强,并构成了新的消费增长点。从服务业的经济结构特征来看,年服务业增加值53.42万亿元,增长6.9%,占GDP的比重为53.9%,高于第二产业14.9个百分点,较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年增长9.4%,营业利润增长5.4%。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1%、39.0%和5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36.8%和59.4%,较年分别变化-0.2、1.0和-0.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合计贡献率创历史新高。从最终需求看,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8%、31.2%和11.0%,比年分别年变化-18.4、-1.2和2.4个百分点,分别拉动GDP增长3.5、1.9和0.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在疫情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表现有所波动,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增长预计将迅速恢复。在疫情防控要求下,短期来看,居民休闲的传统模式受到一定影响,休闲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此同时,休闲对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个人和和家庭对高品质休闲的追求持续扩大。一方面,传统休闲消费有望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势性复苏而逐渐恢复;另一方面,疫情防控要求所导致的休闲行为变化有可能常态化和稳定化发展,最终形成新的休闲市场需求和休闲消费模式。

(二)社会发展:民生优先,*策有力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之年。收入分配水平的持续改善,既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高品质休闲需要,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休闲权利。

其一,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速,未来仍将可能保持这一态势。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元,比年增长7.8%,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长9.6%。进入年以来,经济增长受到疫情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收入增长。公共部门采取消费券、现金补贴等形式保障收入和消费韧性。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预计未来收入增长恢复的基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其二,财税*策力度加大,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国家税务总局于年6月初发布《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策指引》,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捐赠等六大方面形成*策合力,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战夺取最终胜利。

其三,全面强化就业优先*策,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将针对就业重点群体的*策作为民生抓手。拓宽青年人就业渠道,扩大失业保障覆盖范围,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农民工返乡和就近就业,加大退伍*人就业安置工作力度。其次,针对受疫情影响的重点地区出台倾斜性就业*策。例如,出台湖北高校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针对湖北高校及湖北籍毕业生给予求职创业补贴、开展专项招聘等。最后,降低职业准入门槛,扩大岗位容纳能力。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及护士执业资格、渔业船员资格、执业兽医资格、演出经纪人员资格、专利代理师资格等5项准入类职业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策,尽可能扩大岗位容纳能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从而对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幸福感的休闲产品和服务产生更高需求。尽管疫情风险在短期内有可能对居民收入的改善产生影响,但民生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策空间。随着疫情影响得到控制,在分配*策、财税*策、就业*策、社保*策等的综合作用下,休闲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与强化。

(三)消费市场:规模扩大,需求多元

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服务性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连年上升。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7.6%,农村为30.0%。此外,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元,比年增长12.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

在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元,同比增长12.89%。与年相比,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规模和消费占比均有所上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支柱,反映出休闲消费的地位日渐凸显,其重要性逐渐与食品、居住、通讯等刚性生活消费看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在休闲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居民的休闲活动选择也日趋多样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休闲最常选择的活动类型从多到少依次为娱乐类休闲、社交类休闲、运动类休闲、旅游类休闲、竞技类休闲、培育类休闲、智力类休闲、创作类休闲和保健类休闲。

(四)*策法规:响应及时,治理优化

近年来,在*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等涉及休闲治理的主管部门,出台各类法规、*策、标准等,进一步完善了休闲制度和*策体系,促进了我国休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为推进休闲产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文化和旅游部修订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提升休闲主体的权益保障、规范市场秩序。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将文化娱乐服务明确为医养结合机构应当提供的服务项目;国家卫健委等4部门公布《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名单》,为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国家体育总局等8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从丰富赛事活动、保障场地设施等角度进一步优化了体育休闲的制度保障;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针对市场产品创新、产业模式创新、消费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引导和探索作用,预计将对体育休闲消费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面对疫情给休闲市场主体造成的冲击,以及疫情基本得以控制下的复产复工需要和卫生风险防控需要,主管部门及时响应,作出了积极应对。例如,文化和旅游部在疫情期间印发《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帮助现金流紧张的休闲行业主体克服经营困境。在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着力落实群防群控,推动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的指导意见》,有利于休闲行业中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分散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压力。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科学有序恢复体育赛事和活动推动体育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积极推动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等领域的复工复产工作。

与中央和国家层面类似,地方层面的*策出台也呈现出常规行业治理和疫情应对并举的特征。例如,-年,北京市分别出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文化旅游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无障碍设施服务指南(试行)》《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策,从开放审批许可、完善扶持*策、支持重点项目、创新市场监督等多个角度促进休闲业发展。北京市还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策,提升疫情特殊环境下休闲业发展质量。

(五)公共投入:经费增长,服务提质

-年,文化体育传媒经费总量、文化事业费以及文化和旅游建设资金补助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休闲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财*支出为亿元,同比增长14.5%;占财*支出的1.69%,比重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02亿元,比上年增加.7亿元,增长14.7%;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6.07元,比上年增加9.54元,增长14.3%;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总支出的比重为0.45%,比重比上年增长0.03个百分点。年,中央财*补助各地文化和旅游建设资金.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地方财*层面同样为文化、旅游、体育等休闲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例如,海南省公布了年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产业)第一批扶持项目(初核)名单,决定针对符合资金奖补条件的个项目开展扶持,涉及资金.14万元。根据《海南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产业)使用实施细则》,扶持类型包括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椰级乡村旅游点、智慧旅游景区奖励、贷款贴息等。截至年8月,山西省累计下达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涨近21%。年,江苏省共个项目获批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总额达万元。

在公共服务方面,文化领域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切实推动落实各项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文化部门积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国家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展示新时代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旅游领域启动《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上线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体育领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年)》实施效果评估和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研制工作,安排补助资金9.3亿元支持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大健康”领域继续推进普惠养老服务的供给增加,加快落实《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4亿元。

(六)区域实践:消费提振,潜力释放

从区域实践来看,一方面,休闲制度和*策普遍作出调整,以增强对于疫情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休闲领域的创新规划和常规建设有序推进,为中长期休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一,为降低疫情影响,发挥消费对于经济的稳定器作用,多地出台弹性休假制度,鼓励休闲消费活动。例如,浙江省印发《关于提振消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鼓励实施一周4.5天弹性工作制,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江西省印发《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年二季度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周末外出休闲度假。河北省印发《文化和旅游产业恢复振兴指导意见》,鼓励打造2.5天微度假旅游产品,做精“2.5天微度假”品牌。安徽省印发《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促进劳动节等假日旅游消费的通知》,提出各类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周末2.5天弹性作息制度。

其二,规划和制度创新力度加大,进一步释放休闲发展潜力。例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强调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强化古都风韵,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迹。该规划明确了11类保护对象,着力围绕老城历史文化保护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围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深度融合。支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支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

(七)市场创新:产品引导,技术赋能

-年,数字经济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疫情防控的特殊环境共同作用,带来了非接触式休闲、“云旅游”等休闲市场创新。

从需求一侧看,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电影院线等传统线下休闲形式受限,在优质数字内容的产品引导下,休闲需求在线上渠道充分释放,游戏、音乐、在线视频、在线阅读等成为个人和家庭在疫情期间的重要休闲选择。数据显示,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在线娱乐消费相比疫情爆发前出现井喷式增长,爱奇艺会员、芒果TV会员和腾讯视频会员环比分别增长%、%和%。春节期间,短视频应用“快手”的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77亿,同比往年增长了55.8%。手机游戏《王者荣耀》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09亿,同比往年增长了58.9%。

从供给一侧看,深耕线上的休闲市场主体继续扩大和巩固领先优势,产品形态以线下为主的传统休闲产业主体则积极实现转型,行业整体均十分重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技术手段为休闲产品赋能。例如,借助5G通讯在高清传输、低网络延迟方面的技术优势,各地纷纷开展以图文直播、视频直播、全景式虚拟展览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云旅游”创新,同时与网络直播带货和新零售形成产业联动,对于疫情期间的休闲市场发挥了消费稳定器的作用。此外,在环境卫生风险提升的背景下,康养休闲和健身休闲需求得到进一步激发,健康码、线上预约、大数据管理等技术手段充分保障休闲业疫后有序复工复产。

二、休闲相关产业特征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全面小康时期,居民对休闲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对高质量休闲产品和服务更加向往,对通过休闲提升幸福感更加渴望。年以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休闲产业的渗透和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主体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休闲领域的*策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大健康”等产业共同支撑休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格局进一步形成。

(一)旅游休闲:供给组合发力,市场重心调整

旅游是实现集中休闲和深度休闲的最重要形式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旅游对于居民高质量休闲的贡献更加凸显。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境旅游人数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总体来看,-年,旅游休闲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深入,休闲的供给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扩大休闲供给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结构的改善和供给质量的提升。-年,北京、天津、广东、陕西等地纷纷出台旨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或三年行动方案(-),从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服务、实现产业资源对接与合作等多个方面加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程。

其二,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继续推进,为旅游休闲创新发挥示范作用。根据验收工作的实际经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供给体系内涵进一步拓展。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修订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对旅游休闲供给体系的评价要求更为灵活务实,评价标准向智慧旅游等能够切实提升旅游休闲体验的方向加以倾斜。

其三,夜间旅游成为旅游休闲新形态,有利于挖掘休闲消费潜力。在旅游休闲过程中,夜间经济是能够对餐饮、购物、文化演艺发挥综合推动作用的重要载体。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计划到年建设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其四,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推进顺利,助推可持续休闲发展。目前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推进顺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预计于年10月底前对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任务完成情况和自然资源禀赋开展评估验收,年底将提出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建议名单。

其五,公共卫生环境变化,旅游休闲市场存在结构调整空间。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初,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万例,死亡病例接近85.3万例。一方面,全球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疫情防控情况不及国内;另一方面,参考“非典”时期旅游休闲市场的历史经验可知,疫情过后的需求复苏以短途游、境内游以及与康养休闲有关的市场活动为主。因此,旅游休闲市场存在结构调整空间,市场重心预计以国内旅游为主,入境游和出境游的复苏情况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文化休闲:发展更加均衡,线上表现突出

文化休闲领域具有丰富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是满足多元化休闲需求的重要支柱。一方面,艺术表演等文化休闲传统产业的增长态势逐步趋于稳定,发展重点聚焦于提升文化休闲的普惠性和均衡性。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和休闲模式转变使线上文化休闲成为市场供需的新增长点。在用户规模和产品数量扩张的同时,*策体系和治理能力迅速跟进,精品化的行业引导保障了文化休闲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

其一,艺术表演等文化休闲传统产业增长放缓,而发展均衡性进一步提升。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80万场,比上年降低5.0%;国内观众12.3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6%;演出收入.77亿元,降低16.1%。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来看,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赴农村演出.27万场,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7.7%;观看艺术表演的农村观众7.68亿人次。农村艺术表演市场继续占据整体艺术表演市场的重要份额,文化休闲发展的城乡差距明显收窄,农村地区的文化休闲短板得到有效弥补,发展均衡性不断增强。

其二,线上文化休闲呈现供需两旺趋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从线上文化休闲活动的内容品类来看,网络直播的迅速发展最为引人瞩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人,较年底增长1.6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62.0%。其中,年兴起并实现快速发展的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2.6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3%。网络直播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张,既是信息技术进步和休闲内容聚合的必然结果,也是疫情背景下休闲需求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特定反映。

其三,文化休闲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行业精品化趋势愈发凸显。截至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当年度发放的游戏版号控制在0个以内,这一数字低于年的个,甚至低于年第一季度的发放数量。获批版号的作品均为平台得分较高的商业游戏或独立游戏,*策引导的精品化趋势明显。此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年3月印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评审的通知》,对开展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传播工程作出主动部署。

(三)体育休闲:国家战略支撑,产业融合发展,消费引导增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与全面小康时期相适应的体育休闲市场与治理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休闲需求成为新时代体育休闲发展的历史任务。对此,国家战略高度支持体育休闲发展,尤其重视对体育休闲消费的*策鼓励。目前,体育休闲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良好,体育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

其一,体育强国建设进一步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的体育休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在这一*策基调下,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成为体育休闲领域的重点发展目标。与之相配套,年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开展《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实施效果评估和《全民健身计划(-年)》研制工作,预计将对体育休闲发展形成新的*策利好。

其二,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约2.66万亿元,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为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其中,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优势已经初步建立,增加值为亿元,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64.8%。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增加值为亿元,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7%。从体育产业的结构特征来看,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具有较为明显的融合发展趋势。例如,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在体育服务业中的规模占比最大,增加值为亿元,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1%。

其三,国家层面更加重视对体育休闲消费的*策鼓励,体育消费相关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改善和健康意识的觉醒,与体育健身相关的休闲消费有望成为未来体育休闲市场的增长新动能。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以及出台鼓励性消费*策作为刺激体育消费的主要*策抓手。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并于同年9月公布了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预计将推动体育消费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更好满足体育休闲需要提供助益。

(四)生态休闲:供给质量显著提升,治理能力仍待增强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休闲的供给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特别是绿色休闲、生态休闲与扶贫事业相结合,取得了环境保护与休闲市场发展的双重红利。-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共有个村落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为乡村休闲旅游旅居业的改造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随着年以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高质量生态休闲资源的供给基础进一步夯实。与此同时,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态休闲供给质量的显著提升,生态休闲需求相应扩大。出于对自然风光的向往,自驾游、背包客等形式成为生态休闲主体的新选择。但是,一方面,过于分散的旅游休闲活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可能对游客的生命健康形成威胁。例如,格尔木公安局于年9月发布《关于禁止从格尔木前往玉树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探险、非法穿越等活动的通告》,管控未经备案赴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休闲活动。另一方面,休闲活动的开展也需要避免对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何更好地平衡生态休闲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需要生态休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优化提升。

三、休闲发展趋势与相关建议

(一)发展趋势

其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居民对休闲品质的要求显著提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扩大,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闲需要的满足更加重视,对高品质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意愿更加强烈。文化、旅游、体育等休闲产业均面临市场扩张和渠道下沉的良好发展契机,与此同时,缺乏品质内涵和差异化优势的休闲产品和服务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其二,由于技术进步和公共卫生环境的变化,线上休闲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出。5G通讯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大幅度改善了网络延迟,能够有效支撑数据密集型的休闲产品形态。人工智能使得语义交互等应用更加深入和自然,显著提升了休闲产品体验。大数据和云计算有助于实现精准营销推送,降低了休闲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在线游戏、平台社交、网络直播等休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优势更加突出。此外,公共卫生环境的变化使非接触式休闲需求上升,从而在短期内又进一步巩固了线上休闲优势。

其三,公共卫生环境的变化使针对“大健康”产业的休闲需求显著提升。公共卫生环境变化、卫生风险上升,使消费者更加注重包括健身、康养、生态体验在内的休闲需求,呈现“休闲+大健康”的产业机遇。在疫情影响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条件下,“休闲+大健康”领域的公共投入和*策引导增强,未来生态康养、露天健身、山地户外、休闲农业等休闲产品和服务有望在满足休闲需求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四,休闲市场可能呈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特征。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在疫苗和特效药尚未问世的情况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北美、拉丁美洲、南亚等地区的确诊病例快速增长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旅游休闲的入境游和出境游市场、体育休闲的国际赛事组织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其五,休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一方面,降低卫生风险要求减少集聚性休闲活动,因此电影院、博物馆、体育馆等休闲场所的复工复产进程较为审慎,在控制休闲人次、提升环境卫生质量等方面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策和细则规定。另一方面,面对疫情防控造成的经济和就业压力,各地积极探索“地摊经济”等市场实践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休闲体验品质下降、城市治理成本上升等问题。当通过针对性的*策建设和引导,实现治理方式的目标平衡和综合统筹。

(二)相关建议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时期,我国居民的休闲意识显著提升,收入增长带来休闲消费潜力的释放,休闲的时间保障进一步增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等进行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对休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休闲时间有所增加。调查显示,41.6%的受访者认同挣钱比休闲更重要,68%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62.9%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在休闲上投入时间是值得的,60.8%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在休闲上花钱是值得的,70.4%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在生活中必不可少,76.3%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有益健康,69.3%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多参加休闲活动实际上能提高工作效率,76.2%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71.1%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能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69%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参加休闲活动能结交更多朋友,73.6%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活动能提供更多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74.8%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通过休闲活动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73.9%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经常参加休闲活动能让家庭更幸福。当然,仍有21.7%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就是游手好闲,25.5%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0.9%的受访者倾向于认同休闲就是吃喝玩乐、物质消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国民平均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为3.6小时,占全天时间的15%。这一数字相对于“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的调查结果,即休闲时间占全天时间的13%有所进步。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国民休闲的系统性制度安排,休闲时间配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未来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