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各国不免陷入各种产业的低迷,而中国恰恰因为优良的制度,全国人民的勠力同心,率先成为控制和恢复 的国家。
这其中最能代表市场的“繁荣”现象之一,就是诸如介质消费(直播)、影视业、电竞业等娱乐业的发展迅猛。
全民娱乐化高涨的背后,除了间接体现着中国疫情控制卓越的成果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灾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引发暴涨的“即时精神满足”的 需求,即由对现实生活的身体满足,降低至虚拟的“高欲望”精神满足。
马斯洛曾说:
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
而这种妥协放弃“身体”需求,直指看似“无成本”的精神欲望的满足,在现实生活最直接、最快速能达到这种即时快捷的满足的,必然就是几乎涵盖全年龄的娱乐业。
就像这些年来的日本社会一样,长期的经济低迷,对老龄化社会的担忧,以及被“封锁”天花板的阶级固化等等,都让的日本民众,陷入一种被粉饰成“低欲望社会”的无解困境里。
但事实上,已经先一步把本国娱乐业,发展到无孔不入的顶峰的日本社会,真的是这种看起来十分惹人同情的“低欲望社会”?
不,恰恰相反。
这个首次由学者大前研一,在其《低欲望社会》一书里提出的概念,如果深入研究现实的话,或许就像是一种特意粉饰过的悬浮“抽样调研”。
娱乐业到顶峰的日本,真的是“低欲望社会”?
都说看一个国家的繁荣,除了一系列“数据”之外,就要看民众的消费意愿。
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除了对商品的购买力之外,尤其是对“虚拟”商品这类,满足即时精神需求的娱乐业,才是这背后能看出民众消费力的有效实质指标。
以日本东京为例,娱乐业的渗透力有多强?
看那遍布犄角旮旯,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就知道了。
因为日本的便利店,就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独立的“小世界”,里面衣、食、行,以及部分“住”的功能,是基本可以全方位满足个人生活的所有需求的。
甚至连大部分“虚拟”的精神需求,比如成人用品;成人、娱乐等杂志、书籍、漫画;成人、影视综VIP服务、光碟;游戏相关的账号、碟片、手办、纪念玩具等等,在这里是可以被专门设置一个区域,公开“分级”地向大众开放。
除此之外,大街小巷遍布着各种层次、功能性的居酒屋、俱乐部、风俗店等,他们用丰富而周到的各项娱乐服务,供应着本国和外国来的男男女女们,满足各种需求。
尤其是作为日本社会娱乐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情色产业,更是为那些追求“高欲望”精神需求的男女们,用最便捷、 的“合理成本”解决迫切的生理、精神需求。
如此来看,所谓日本是“低欲望社会”的概念,在这么一个移民比例仅为1%,旅游业在商业收入占比不到5%的国家里,娱乐产业的消费者本国人必然高于外国人。
所以就现实来看,“低欲望社会”的说法,就显得苍白。
那为什么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范围内,总是鼓吹这种概念?
原因其实很简单,说白了,这种粉饰,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示弱”行为。
看似“破罐子破摔”之下,既是对日本社会积极固化的“保护”,也是把国家面临的诸多无解危机(老龄化、少子化、低消费化)以尽心尽力却无力解决的现状当成“死结”,抛给民众“自生自灭”,好以掩盖背后已然趋于畸形化的“高欲望社会”的真相。
“高欲望社会”有多可怕?
在《低欲望社会》里,作者大前研一煞有介事地,用各种数据结合对日本各种*策的解读。
在得出结论时,着重把日本社会持续多年的经济低迷结症,归结到年轻人一代的普遍“低欲望”,以此警示日本如今进入了“低欲望社会”。
但事实上,那些从表面上看着像是日本社会集体性“低欲望”的表现:
1.年轻人“三不”(不买车、不买房、不消费),即使房贷固定利率已长期降至1%,车贷利率为2%左右,大部分还是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安逸苟活;
2.一方面出生率持续降低,形成少子化,导致人口持续减少,引发市场人力不足,另一方面,随之带来的人口超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3.丧失物欲、“野心”的时代:对生活需求、物质的超需求毫无欲望,“宅”文化、“啃老族”人口占比不断提升,尤其是年轻人满足有便利店就能“穷充”(穷而充实)活下来的现状,有出人头地“野心”欲望的人口占比也比以往大幅下降;
4.无论是税率改革、货币宽松*策,及公共投资优惠*策等等,都无法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信心,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现有经济。
5、单人生活盛行,“三拒”拒绝恋爱、拒绝结婚、拒绝生子的生活方式风靡,宁可把时间大把用在诸如游戏、影视综、“风俗”等娱乐业,也不愿与他人有所交集。
但实际上,以上种种,恰好间接证明着日本社会的民众们,尤其是年轻人们之所以被“低欲望”的表象掩盖。
正是因为过去数十年经济“大跳水”引发的阶级固化,导致民众对国家未来没有信心而大幅度用高龄、高职位、高储蓄来封闭年轻人上升的“天花板”。
从而得到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开始主动追求“高欲望”,而这个“高欲望”还有个并列条件,一种以妥协“现实”(肉体需求)为代价的“即时满足”,即隐藏在其背后的“低满足”。
所谓“低满足”,是说他们所需要满足的“欲望”,已经降低至大部分都不需要实物带来诸如触感、听觉和视觉的“拥有”,而仅仅“得到”一些虚拟的人、人设、剧情、故事等“商品”,就能 程度地满足他们,一日无法离开,却只需一点就能满足的“欲望”需求。
比如,其中最有特色代表性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严格说起来,她只是一段并不复杂的代码,“人”是假的,声音是合成的,甚至“她”的故事、背景、兴趣爱好等人设,都是可随时根据“市场需要”人为修改的。
那么为何如此多初音粉,明知“她”是假的,却还是如此倾尽身心,不遗余力地“撒钱”狂热追捧?(据报道,还有用正式仪式“娶”初音未来的。)
其实很简单,原因就在于她是“假”,背后投射着一种“人”永远无法达到的完美幻梦。
而这个“完美之梦”一旦可以照进现实后,恰好就能让对此有“高欲望”需求的人,得到最精神充实满足的无限“回报”。
而作为现今社会主力*的年轻人,一旦陷入这种用“娱乐”,妥协后无奈地去充实“三不、三拒”后的现实生活。
那么很大概率上,就会渐渐走入一个现实身体颓然如行尸走肉,精神亢奋“颅内高潮连连”的畸形现状。
那些屡见不鲜的“追星”、“炒盲盒”、“当明星骗局”等报道,无一不是一个“高欲望社会”的可怕写照。
更恐怖的现实,还是那些已然被潜移默化主动接受,认为不影响“生活”的“娱乐付费”,看似“一杯奶茶钱的愉快”,“花钱买我快乐”,“追一追开心一整天”、“磕一磕年轻好几岁”等,自我洗脑下的“高欲望”导向,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入侵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里,难以分割。
娱乐业迅猛发展的中国,未来会步上日本“高欲望社会”的畸形后尘吗?
根据广电总局的可查备案,作为娱乐业重要组成之一的影视行业,仅今年3月份,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就有44部,合集。
还有那日益增加,一年N档的选秀节目,泛滥到眼花的“真人秀”等各种综艺节目。
以及已经发展成为娱乐业重量级支柱之一的电竞产业,难以预估的“明星周边”、代拍、代言等配套的产业。
还有那些难以预估带着“风俗”性质的娱乐业,仅以管窥豹,都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娱乐业发展已然迅猛地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悄悄开始有倾向步上诸如少子化、高储蓄、没“野心”等“佛系”社会之路,被铺垫好“高欲望”导向的中国,会在未来避免步上,和如今已然畸形化的“高欲望社会”日本一样的后尘吗?
我认为短时间不会,但应该有所警惕,引以为戒。
毕竟,人口基数庞大,经济持续平稳发展,阶级尚未严重固化的中国,即使出现了“针对”年轻人设计的陷阱——全民娱乐化的“高欲望”刺激,也因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而尚存有一定的进取心。
别被日本学界粉饰的“低欲望社会”骗了,他们的年轻人之所以被划在“低欲望”的圈子里,是因为没钱下的“穷充”,阶级严重固化导致整个国家大部分的钱,高职位和“实质欲望”需求(恋爱、结婚、生子)全部集中在高龄者手中。
从而直接导致年轻人根本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父辈们“带着钱死”,限于高额遗产税只能放弃继承的心酸;
更加看透了在职场上付出的时间、心力和回报不成正比,高职位永远被高龄者占据的无奈;
以及现实恋爱、结婚、生子“人生三大事”对他们的物质、金钱和精神的不堪负重。
而这些原因,才是导致他们宁可沉浸在“虚拟”和即时实体的娱乐业中,享受唾手可得的“高欲望”需求满足,也不愿意去努力、奋斗、进取,步入人生另一个阶段,从而导致整个日本社会陷入表面上的“低欲望社会”的结果。
所以,中国要做的,应该是相对有筛选地限制娱乐业的不受控发展,打破行业壁垒,腾出更大的资源流动空间,遏制那些如日本社会的“有闲有钱高龄者”一般的既得利益者们的垄断性累积财富。
从而吸取被日本验证过的教训,借助更高层次的“高科技”产业,激发各类细分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的活力,好以拓宽阶层之间的上升通道,让国家未来的主力*年轻人,看到未来,期许未来。
如此,我们国家才能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