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时间已经成为我们当下最为熟悉的概念。当我们在排队等待或者通勤时,拿出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如同电视改变了人们对客厅的看法一样,移动设备也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闲暇时间。对此,一些人认为,这种“私有化的移动”犹如一道屏障,把公共生活拒之于外;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移动设备会凸显并激励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既有行为和应对策略,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或者自在、熟悉的感觉。
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伊桑·图西认为,这些闲暇时间创造了一种碎片时间经济,商家可以通过创造产品、应用程序、平台、订阅服务、微支付和互动的机会,利用大众的注意力来盈利。随着商家将我们的闲暇时间商品化,移动设备成为促销、品宣和分销的重要工具,消费者也将移动设备作为浏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一种手段。移动设备在利用我们的碎片时间为商家创收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控制感和连接感。这些设备不仅改变了我们使用和规划时间的方式,还改变了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看法。
在《闲暇变现:如何抢占海量碎片时间》一书中,伊桑·图西通过探索碎片时间经济的四个主要场景:工作场所、通勤途中、等候室内和“互联”的客厅,阐明了娱乐产业和数字赋能公众之间的关系。
他阐述了这些具体的场景:在工作场所,碎片时间经济为努力工作的格子间上班族提供了“传媒零食”,这些职场人希望通过最喜欢的跨媒体制作,了解即将到来的比赛、更新的剧集或上映的电影。在通勤路上,订阅服务帮助移动用户制造了一个“传媒泡沫”,让人们能在上下班途中短暂地放松。在等候室,休闲类游戏尝试利用人们的烦躁,他们会不时查看自己的移动设备,希望从中获得价值,借此记录自己在休息时间取得的成就。在客厅,第二屏应用程序和推特Amplify尝试预测电视观众的需求,把移动设备当作看电视时不可或缺的良伴。
以下内容节选自《闲暇变现:如何抢占海量碎片时间》,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丨[美]伊桑·图西
摘编丨安也
《闲暇变现:如何抢占海量碎片时间》,[美]伊桑·图西(EthanTussey)著,闫丛丛译,中信出版集团年4月版
移动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延伸到社交和文化活动中的?
喜剧演员路易斯·C.K.(LouisC.K.)经常毫不留情地讽刺移动手机及其用户,在表达个人对移动技术的担忧时,他指出,这一技术会让人不断分心,看不到生活的真相:“正因为有手机,人们才会边开车边发短信。我环顾四周,发现所有人在开车时都会发短信。这无异于谋杀,每一个这样做的人都在拿车里乘客的性命开玩笑。但是人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甘愿这样自我毁灭,因为他们连一秒的孤独都不能忍受,孤独的感觉太难受了。”
路易斯的反讽反映出他对传媒技术的担忧,这是学者们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的话题。传媒和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与外界的关系,模糊了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边界。在评估电视技术的可供性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提出了“移动的私有化”这一概念,形容电视让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对外界了如指掌。在分析移动电视时,琳恩·斯皮格尔把威廉斯的这个词颠倒了一下,变成了“私有化的移动”,用该词来描述移动设备让人们能够在公共场合感受到像在家一般自在。人们每一次使用移动设备获取其在移动媒介上的私藏,或在公共场合进行私人对话时,都是在享受这种私有化的移动。移动设备的批评者视之为一层隔离罩,让里面的人与外界隔绝。
移动设备常常犹如一道屏障,把公共生活拒之于外,因此人们总认为移动技术不利于培养同理心,不利于大众团结。文化理论家乔纳森·斯特恩(JonathanSterne)认为移动设备导致愈演愈烈的个人主义,人们可以用设备来改变其在公共场合的个人体验。迈克尔·布尔认为,移动设备可以制造一个“有声泡沫”,让市民同胞之间彼此隔离。大量围绕移动设备的研究都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