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随着“五一”假期旅游消费热度上涨,全国各景区的户外实景演出已陆续恢复。根据日前国务院发布的文件,可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逐渐开放影剧院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这是行业“利好”信号。在逆境中坚守的演艺行业,拉开了复苏的序幕。

3个多月以来,因为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演艺行业按下暂停键。但暂停的只是演出,创作、排练、培训、宣传等艺术生产“基本功”一直在以各种安全合理的方式演练。从剧团、剧院、发行公司、票务平台到行业协会,演出生产生态链上的每个环节,从各自的特点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摸索出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比如大量储备剧本,坚持艺术训练,深入市场调研,拓展线上业务,升级剧场服务,等等。与此同时,*府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扶持鼓励*策,简化剧目审批流程,引导市场转型创新。

这段时期,人们也在深入思考行业的未来。短期而言,疫情对演艺行业造成了较大损失,但长期来看,“危”中亦有“机”。经历重新洗牌,行业可能会更加规范,资本或将回归理性,产业也许迎来升级,原创力量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由粗放转向精细……只有看清这些趋势,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未来的演艺事业发展中占得先机。本期邀请四位演艺行业具有代表性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分享他们的思考。

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

我们从未真正停工

暂停的只有剧场演出,我们从未真正停工。

西安演艺集团旗下共有9个院团,包括杂技团、曲艺团、歌舞剧院、话剧院、儿童剧院、豫剧团、易俗社等,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疫情防控期间,这些院团一直保持着高效运转。我们集团年的创作计划,主要围绕两大主题,一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秦腔《刘西有》、话剧《长安第二碗》《路遥》;二是献礼建*周年,有秦腔《陕北往事》《*的女儿》、话剧《红箭红箭》《鲁艺之光》、儿童剧《火印》、豫剧《永不磨灭的勋章》等。如今,原计划的剧目一部没少,还增加了多部“战疫”主题作品,包括儿童剧《风筝》、曲艺情景剧《凡人正事》、小品《背影》、话剧《樱花再开时》、秦腔《青春逆行》、音乐剧《天盾》等等。许多剧目已经排练完毕,随时可以上演。

演出暂停固然造成了损失,但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损失也能减小。可以趁机创排更多新戏,这是最重要的。此前,因为有较多巡演任务,各剧团常常人员不齐、时间不够,新戏的排练进度较慢。如今正好集中排练,提前完成下半年的任务量,增加剧目储备,演出一恢复就可以闪亮登场。

以前集团演员的收入主要靠绩效工资,分为排练绩效和演出绩效。演出暂停后,我们调整了发放方式,努力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恰好没有可排练剧目的演员,也给予了一定补贴,留住人才。我们还计划,一旦剧场可以开门,就尽量增加演出场次,哪怕观众少一点,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也没关系。集团可以没有盈利,但要保障演员的收入,何况这也是剧团“练兵”的机会。

有了这些举措,各剧团都铆足了劲儿,互相“比拼”谁出的新作多,谁排练的进度快,大家的热情和投入都超出预期。

目前,集团的运营一半靠票房,一半靠各级财*的艺术基金支持。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钱袋子,也会影响艺术基金的数额,唯有真正的 剧目,才能够赢得足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