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可以看得多久,未来才能望得多远,记住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至关重要。

5月27日,上海市重大社科项目新修编的《上海通史》(下简称《上海通史》)结项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新修《上海通史》于年启动编纂工程,编写队伍由上海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名学者共襄盛举,历经八年努力,终以皇皇30卷32册的规模,呈现出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古今演变。目前,此项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

“这部《上海通史》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运用考古发现、稀见文献、日记、文书、档案以及海内外机构所藏的各类新材料,在学术研究和表达方法上多有创新的鸿篇巨制,体现了新时代上海史研究的 成就。”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敏在结项会上说道,“这部大书,上下几千年,系统阐述上海地区文明产生、演变及发展历史,全面反映了自远古至年上海市*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变迁。”

新修《上海通史》新修的《上海通史》内容新颖,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深厚的发展积淀和历史底蕴之中,体现了上海的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张敏介绍:“全书以中国传统通史体例为主,由通纪、传记、图表三部分组成。通纪部分,各卷内容以时间为经,以块面为纬,纵横交织,浑然一体;传记部分,力求史料精确,去伪存真,刻画人物全面、丰富、立体;图表部分数字资料、文字说明相结合,力求展现各时段、各领域的发展特点。三个部分有机结合,上下贯通,左右融通,既承继版《上海通史》的优点,又创新体例、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史学论著的撰写范式,必将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上海襟江带海、腹地广阔、毗邻江浙、人杰地灵,是一个历史内涵极其丰富的城市。距今六千多年前,上海这片土地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崧泽文化。随着我国海上对外贸易的拓展,清朝年间已经号称“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冒险家的乐园”。20世纪 十年代,上海成为远东 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 的经济中心。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又在上海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在上海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上海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和 的工商业中心城市。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时代在发展,上一版的《上海通史》下线写到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本地历史了解的需求。新修《上海通史》将时间线延伸至年,分30卷,每卷40万字左右,插图幅左右,现总计万字,幅图。编纂团队将史料与 研究写入这部巨著中,这有助于人们对上海历史演变脉络的把握,对于上海城市品格的理解,至关重要。

新修《上海通史》呈现了新体例、新资料、新视野、新见解等特点。

新体例

新修《上海通史》内容分为导论、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人物篇和图表篇6个部分,范围覆盖今上海行*区的所有部分,内容涉及上海的*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事等方面。第1卷为导论,概述全书结构,综述上海城市演变脉络、上海在中国与世界地位、上海城市发展动力、区县特点等,专述上海红色文化、租界特点及影响、上海人特质、海派文化等问题。

古代篇设4卷(第2-5卷):第2卷从地下考古到唐代设华亭县,第3卷从华亭建县至上海建县(-),第4卷从上海建县至明代(-),第5卷是清代前中期(—)。另外,人物篇中有一卷为古代人物专卷。在年版《上海通史》中,古代部分只有一卷,现在古代部分共有5卷,这较以前大为充实。

近代篇设7卷(第6-12卷):第6卷是晚清前期(-),第7卷是晚清中期(-),第8卷是晚清后期(-),第9卷是北洋*府统治时期(-),第10卷是南京国民*府统治时期(-),第11卷是孤岛与沦陷时期(-),第12卷是国民*统治恢复与结束时期(-)。

当代篇设4卷(第13-16卷):第13卷是从上海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第14卷是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第15卷是“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第16卷是改革开放时期(-)(分上、下卷)。年以后的上海史部分大为加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

人物篇设8卷(第17-24卷),其中古代人物1卷、近代人物3卷、当代人物3卷、外侨1卷。设人物传是中国史学传统,人物传也是最受读者重视的部分。专设人物传,可以使得上海人文荟萃的特点有较好的呈现。人物传中专设外侨一卷,则是为了凸显海派城市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特点。

图表篇设6卷(第24-30卷),包括时空演进卷,城市历史、对外交往卷,建置机构、行*管理卷,历史风貌、人文胜迹卷,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卷,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娱乐休闲卷。

新修版本加入了大量图表资料新资料新修《上海通史》在资料处理方面,强调了三个结合:地上资料与地下新发掘出来的资料相结合(主要是古代部分),中文资料与外文资料相结合(近代与当代部分),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相结合(近代与当代部分)。

主编熊月之介绍:“比如在第2卷,即从考古发掘到唐代以前这一卷,作者使用了很多新资料。华亭建县之前,是以往上海史研究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缺乏文献资料,即使是文献中有所涉及,也是寥寥几笔,语焉不详。这次重修作者采用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作为主要材料来源,辅以文献资料,从而增加了上海古代史研究的广度和厚度,也为探寻上海历史文脉提供了另一种新型的、有学术底蕴的方式。这样,本书便填补了古代上海研究领域的重要空白。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上海地区拥有年的灿烂文明史本卷以一个新的视角,以上海的考古发现为主线,用文物资料诠释上海古代文明史,透过真实而精致的文化遗存,立体凸现上海城市早期历史发展的踪迹,全方位地展示上海古代文明的精华。”

“再比如,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迄今中国发现的规模 、保存最整的地下水利工程遗址,对探讨研究吴淞江的历史变迁、上海乃至中国水利史具有重要意义。年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对于了解这段历史,很有价值。本书吸收了这方面的成果。年,青龙镇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在中国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相关卷中,都吸收了这些 的资料。”熊月之说。

口述史资料的使用,也是新修版本的一大特色,年以后各卷,都相当重视发掘、利用口述史资料。

新修《上海通史》的新视野则体现在研究领域的扩展,从*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扩展到社会生活史、医疗史、环境史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涵。有了新资料、新视野,新见解也就很多。以前,对于唐代华亭县设立以前,写得薄弱,主要原因是资料阙如。现在有了比较丰富的考古资料,于是,论述得更为丰满。熊月之说:“这些年,学术界对于江南社会、对于上海历史都有很多很好的研究,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体现到书中,对于许多问题的描述、看法,便与以前有所不同,有所进步。这方面在近代、当代各卷中都有很多表现。”

新方法

以图表形式反映上海自古以来自然禀赋、城市变迁、社会活动、国际国内联系等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景观与态势,包括历史风貌、人文胜迹、历代职官、经济发展、人口变迁、新闻出版、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娱乐休闲、旧新路名等,各卷都尽可能吸取近些年上海方志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将其归纳提炼,化约为图表形式。

新修《上海通史》各卷内容由数字资料、文字简介相结合,力求展现各领域的发展特点。许多图表,诸如历史风貌、历代职官等,从原始资料入手,去伪存真,披沙拣金,力争有所发现,有所进步。第30卷图表(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娱乐休闲),对上海各级教育的部分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编制迄今最为翔实的关于近代以来上海高等学校沿革表。近代上海的营业性舞台表演场所繁多,开办时间长短不一,且常以茶馆、茶园的名义开办,本卷作者对此进行了精心考订。

新修《上海通史》补充了大量历史对比图纪念建*与四史教育的生动资料值此全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百年华诞之际,新修《上海通史》全部完成,陆续出版,为学习*史提供了生动的资料,也为四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上海是中国共产*诞生地、*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基地、中国工人阶级大本营,更是中国多功能经济中心与文化重镇。新修《上海通史》对于中国共产*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的光辉历程,有系统、翔实而生动的记述。在第9—12卷即从—年各卷中,本书有多章记述这方面历史,包括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从上海涌起、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成立、上海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中共中央在上海进行的地下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领导下所进行各方面的反帝爱国运动,都有生动展现。相关人物传中,对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活跃在上海的*史人物陈独秀、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瞿秋白、李立三、陈望道等,均有专门传略,对于日前热播的《觉醒年代》里面诸多的活跃年轻人物,如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也都有专门记述。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作为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上海通史》从*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从国际联系、国内联系、城乡联系等多维度,立体地呈现、阐释了上海作为中国 城市,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基地、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中国共产*的诞生地,何以会成为“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上海城市演变的轨迹,论述了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伟大贡献,包括上海疆域的扩大、工业中心的建设、科创中心的作用,述及旧上海如何被改造为新上海,万吨水压机如何造成,众多科技成果如何创造出来。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历程,本书系统梳理、论述上海如何按照*中央的部署,由改革开放后卫逐步走到改革开放前沿,浦东开发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世博会光彩照人,上海人勇当改革开放 、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

对于上海人记忆犹新的往事,上海人舍小家为大家的贡献,在书中多有展现,诸如城市游民改造、大炼钢铁、支援三线建设、知青上山下乡、产业转型工人转岗,也包括上海人住房如何高度拥挤到现在达到小康、苏州河如何由清变黑再由黑变清、上海交通如何由拥挤不堪变为快捷通畅,更包括浦东浦西如何由差距悬殊到共同发展、比翼齐飞。

“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是同一文化不同层次、不同指向的表述,既有累积的关系,也有演进的关系。形象地来说,江南文化是高地,海派文化是高原,红色文化是高峰;‘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就是这座气势磅礴、钟灵毓秀雄伟大山的精气神。上海本属江南一部分。近代上海人中80%是江南人。研究上海历史,研究海派文化,本是研究江南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江南文化,本身就有重要价值。”熊月之说。

新修《上海通史》主编熊月之(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