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19/6010401.html

“对于安全、从属、亲爱关系和尊重的需要,只能由其他人满足,即只能来自个人之外。这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既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物理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地方自治的实践场所,而且青年社区可能是由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比较接近的一群人来作为社区的主体,所以从社区营造上更强化了对社区共同体身份的认同。

关于武汉光谷“之寓·未来”青年社区设计思考

规划篇

,时长01:58

本案位于武汉光谷未来城西北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心地段,北邻九峰山森林公园,南侧是华为武汉研究所。未来整个社区将为华为武汉研究所及周边企业的青年员工及家庭提供套居住单元,兼容商业文化单元面积9.4万。未来将会有1万多人在此生活,这里将是一个热闹的,精彩的,充满活力的社区。

青年社群是社会非常重要且活跃的一个群体,中国光谷经过近30年的发展,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 高科技园区”,伴随着大光谷的扩容和中心的东移,未来城中心板块将承担起更多的配套需求和职能作用,届时这里将会汇聚更多的青年群体,他们年轻热情,生机勃勃,生活得丰富多彩,青年社区人才公寓就是他们量身打造的。

相对应青年社群的社区其实是个比较新的命题,基本上无法找到同质的案例,无法直接获得足够的研究数据作为参考。于是设计伊始团队以这个命题为出发点,以解决社区营造的基本诉求和问题为导向,围绕着项目条件,我们整理了一系列的问题清单:

01

高容量的社区需要容纳1.0~1.2万居住人群,每人分到不足10平米土地空间,如何解决高容量高密度问题?

02

产品分为从30~平米等若干面积梯度,如何合理匹配产品?

03

场地大量的商业和文体配套如何更好地对内对外进行服务?

04

场地存在巨大高差,东北高西南低,高差超过13m,设计中如何化解和利用高差?

05

如何与南侧华为研究所及东侧居住社区产生关联和对话?

针对上述几个具体问题,我们更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原则和策略来指导解决方案:

总平面图△

建立一条可分隔可连接

具有整合力的中央复合公园体系

基地南北向长约米,东西向长约米,当人们无论身处地块的内部或者外部是都不应该感受到的是基地的巨大和压抑,应该以积极核心场所作为整个地块的人流的驱动力,因此在地块核心配置了一个开敞低密的中央公园作为一个“造血泵”,向外源源不断来输送吸引力。

基地分析△

连接山脉的中央公园核心区△

划分出尺度宜人的组团和街区

面对比较大的场地,设计上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场地进行切分和重构,规划上借鉴国外经典理想开放街区案例,对大场地进行重新分割,以80-米尺度作为组团单元,建立更便于使用和管理邻里空间。

合理规划街区△

城市界面△

化整为零,以多个组团

将庞大的社区消融于城市生活场景中

根据所划分场地情况将各种组团植入到场地之中,北侧人口密度较低,多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主,居住价值属性较高,中部,受内部园林影响,整体私密性较高。南侧人口密度较高,且面向华为及主要城市界面,受车流影响较大,公共属性较高。因此,将相同区间产品尽量配置到同一个组团,再根据产品组团的级配由核心向外部布置。

同时,商业、办公、文体、休闲等配套服务板块充分与居住单元混合设置,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有利于营造联合使用的应用场景。

总体布局△

以三条轴线来搭建整个规划结构

整个规划可以概括成三轴四核心五组团的结构形式,连接南侧华为基地和北侧九峰公园的规划主轴纵贯基地南北,结合东侧规划居住小区及其配套商业设置东向发展的商业配套副轴;结合城市展示面设置西北向发展的商务配套副轴。于是通过文体生态休闲,商业商务服务和商业配套三大功能体系支撑起整个结构逻辑。

功能分区△

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势,

尝试建立慢行景观道路和

立体商业相结合的交通模式

作为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交通动线的合理规划能够有效分流大量不同业态人群,极大提高生活、居住、工作、娱乐、休闲在这里的人们的舒适度。青年社区的交通系统除了前述的大区域人车安排外,还利用地形地势和高低建筑形态做到“多首层”的立体系统。

立体交通△

场地纵剖△

场地横剖△

场地横剖△

清晰的“点”、“线”、“面”规划结构

整个规划充分利用功能复合的特点,将不同场所元素合理地塑造成不同的点线面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了社区空间的丰富度,另一方面强化了社区的整合度。

在场地入口及核心处设置小型地标建筑,作为标志点来对人流驱动和昭示指引。

几条路径不仅是划分不同区域的界线,同时也是连接外部与内部的有效路线。

根据不同产品分区所划分的几大组团恰如其分地支撑起关于对面的构想,这种面的设定不仅结合场地竖向实现不同标高的场地,同时也在管理和归属层面形成了层次感,达到了从外向内的形成的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等多级设定。

未完待续

项目档案

开发企业之寓置业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PTA上海柏涛

设计团队第二事业部

设计主创姚辉,张立夫,陈希

团队成员夏宇,王刚,周泽浩,汪乐华,王众,王昕,陆炜杰,刘源,卞根,宋汝洋,张顺,郭益伟,王翔,张馨化,吴丽君,丁传武,李艳君,吴玥晗

合作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武汉市中创环亚建筑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武汉名艺佳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

用地面积.34㎡

建筑面积.31㎡

设计时间年3月-年9月

开放时间年7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32.html